微信分享图

海阔凭鱼跃——张传斌的“海底世界”印象

  浩淼无垠的大海,有时碧波如镜,有时汹涌澎湃,令人陶醉神往,也发人探究。古往今来,追寻海市蜃楼、蓬莱仙境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而海面下究竟潜藏着怎样一个世界,古人大抵也只能揣度出一个水晶宫罢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达,海底的图像资料为人屡见,人类甚至已将海底生物迁至陆地,在科技馆内鱼腾龟跑,人为地造设一海底奇观。

  科技的发达也扩大了绘画的表现内容,古代画家未尝有将海底生态作为绘画题材者。现在,张传斌先生就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的海底画面,让我们领略到海底的丰富多姿,五彩斑斓。综观张传斌的海底世界景观,其独特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独辟题材,开拓表现新领域

  张传斌先生关注海底世界,算来已有十多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海底科技馆刚刚落成之际,眼见海底世界的光怪陆离,耳闻身畔人们的惊叹,张先生便萌生了一个表现海底的想法。中国绘画历来强调以造化为师,脱离现实表达不出真情实感,诚如黄宾虹先生所说,“不似欺世”。为了达到以形传神的目的,张先生经常光顾海底科技馆,对景写生,描绘海底鱼虾、水藻等的动态,移生动质;又在家中摆设大鱼缸,养了一些热带鱼,细心观察,此举与北宋易元吉养猿猴,近世白石老人养虾相类,都是为了体物入微,融会贯通。然而家养生物毕竟数量、种类有限,科技馆内的“人为”因素又太多,不可能逼真再现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为了揭开心中的疑惑,张传斌先生决定身临其境,亲身下海体验。刚开始潜泳时,他只觉得周遭漆黑一团,啥也看不到,但这并未动摇他的决心。后来的数次潜游,通过目识心记,渐渐让他感悟到海底的丰富多彩,海底的变幻多姿,海底的摇曳浪漫,这是一种在陆地上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也就更坚定了他要表现海底的信念。

  海底的动物、植物、地貌在水面之下,深不可测,变幻无穷,古往今来能见到海底真面目者寥寥无几,更遑论用绘画去表现它们了。因此,张传斌先生以绘画为海底传神,可谓独辟一条道路,不仅开创了绘画的新题材,而且也拓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

  二、锤炼语言,寻找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海底动物纷繁复杂,灵动异常,海底的藻类、珊瑚等也不同于陆地上的花草树木,它们在海水中若隐若现,舞姿婀娜,每遇动静更是在海浪的推挤下摇曳摆动,将这些动态栩栩如生地呈现于画面,一直是盘亘在张先生心中的梦想。好在他凭借其原有的花鸟画、山水画的功底,且胸中已有所见之物,下笔自然有神。在不断的摸索、试验中,他创作出了一幅幅海底众生相。综观这些画作,在布局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兼用,既能统一全貌,又能突出主体。海鱼时而上溯,时而俯冲,时而以群鱼洄游成漩涡形状,时而又游戏在水草间,种种动态,不一而足;海藻有的倒悬水中,有的挺拔向上,上下呼应,又自有一番生机。鱼、藻又可互换角色,互为点景,有的画面上,近景一尾鱼摇头摆尾,鳞目清晰,远景的鱼仅以淡点示意;有时则在画面中间留一片白,两旁水草密集,密不见塞,疏又正好给鱼儿的游动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有时鱼儿似从画外而来,由远及近,由小及大,呈S型蜿蜒流转,类似山水画中的山谷、路径,加强了画面的深远、高远、平远之感,传达了绵绵不尽之意;有的画中则以海水的流向作为主线索统一画面,鱼、草、珊瑚礁等均往同一方向聚集,重点处再以浓墨渲染,形成视觉焦点,也使“画眼”突出。作者在空间安排上,一般都是先确定画面中心,着以浓墨重彩,墨色逐步由浓至淡,往中景、远景次第减弱,增强深远层次。布局或全景或边角,方形的柔美与圆形的质感交替使用,刚柔并济;有时以倒三角形构图,在中间点插同样形状的鱼身,共通呼应。总的来说,画面对比中有调和,冲突中有平衡,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开合呼应,反映了作者驾驭空间的高超能力。

  在笔墨的运用上,张先生也是悉心锤炼,但这种锤炼并不是为笔墨程式所拘,而是要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在一幅画中,往往以没骨法铺陈“面”,以拖、拉、曳笔法施长“线”,以短笔皴擦突出“点”,点、线、面交融,产生了和谐的节奏与韵律。根据需要,有时以双钩法表现水草轮廓,辅以淡彩渲染,传达出婀娜的柔美之感。总的说来,画幅笔力清劲秀逸,双钩、没骨兼用,工笔与写意相容,每幅尾声时作者又留意收拾,往往以淡墨慢慢整理底色,使原有的轮廓线渐渐消失在统一的色调中,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用色上,张先生没有完全照搬客观物象,而是作了大胆的艺术处理,不拘西洋画中的水彩、水粉颜料或中国固有的国画颜料,只取所需。大多数画面以胭脂与石绿、花青与赭石搭配,这两组色调虽互为补色,有较大反差,但因为颜料本身纯度稍低,加之以较多的水渗透,故画面色调和谐、淡雅。为使画面不致因淡彩而平淡单一,在局部处理上,作者也煞费苦心,用色厚薄、浓淡交替。如在大面积淡色的基础上,水草的茎根或蕊部用厚重的点苔法;有时以白粉洒细点,增强画面的亮度和光感。在画面中,墨也作为颜色的一种与其它色彩平分秋色,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和谐共处,相应生辉,极好地表现了海底的深邃与斑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光线的运用上,张传斌先生也有独到之处。海水不可能像空气那样透明,因此海底世界不如陆地上的景物清晰完整,在创作时,张先生反复探索,通过留光来表达景深,使画面层次分明,远景灰白空蒙,产生逆光效果。同时,他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借“水”来传达通透之感,在用墨时加足了水分,水墨淋漓,不仅描绘出了氤氲、迷离之感,表现出海水中水气、雾气的飘忽,而且在笔触空隙处,又自然形成亮光,不失水底的空灵、清冽与透明。

  可以说,张先生描绘海底,曲尽其态,设色醇厚处不显郁结板滞,鲜丽处不显轻浮华糜,淡雅处又不娇气柔弱;形象真实而又灵动多姿,合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布局大胆而又层次丰富井然,幅幅各具面貌而又意境、格调统一,可谓形、色、态、意兼备。从写生入手,却非客观描摹,而是借形写神,笔下景物细丽秀美,琪花瑶草,飘逸生姿,似真,亦幻,又如诗,令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

  三、借物抒情,寄寓人生情怀和理想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画即强调“遗貌取神”及“借景生情”,张传斌先生全身心地倾注在对自然美及艺术美的追求之上,表达出了海底生物的灵动,但他又不仅仅是为了给海底万物传神,而是借景抒情,在海洋生物中寄托自己的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他喜欢描绘海底的小鱼儿,在变幻无常的海底,虽然渺小,虽然时刻处于弱势,但它们依然有逍遥快乐的时候,摇头摆尾,还是这一片汪洋之中的主人模样。在他的笔下,小鱼儿们也懂得拼搏的意义,它们不畏漩涡,无惧惊涛骇浪,奋勇前行;它们又深知险恶的处境,因此往往群体出动,团结一心,以集体的力量对抗强势力与恶势力,赢得生存的广度和深度。此外,海底世界静谧深邃,然而却又透明清澈,张先生借绘画也抒发了自己对纯净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张传斌先生平素待人谦和,彬彬有礼,追求淡泊与宁静。在他的画中,我们读到了这份宁静与从容;同时,他的情感又是丰富而细腻的,如细雨,如春风,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这种蕴藉与诗意。宁静以致远,愿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徐永霞

  南京工程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

  2008-08-10

作者:徐永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