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茫茫海底,国画先河”——张传斌教授访谈录

  受访人:南京师范大学张传斌教授(海底世界中国画创始人)

  访问人:美术报资深记者朱同

  时间:2010年秋

  地点:南京师范大学画室

  朱同:张教授您表现“海底世界”的题材,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画创作中的一项空白,也可以说是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画的物象内容,请谈此题材创作灵感的由来。

  张传斌:喜爱游泳,从小有养热带鱼的兴趣,爱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节目,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求学时就开始创作海底世界中国画,算来已有二十多年了。

  朱同:张教授您画的“海龙鱼”“神仙鱼”“安康鱼”“寿星鱼”“招财鱼”等数百种海里最美丽的鱼类及生物,这些创作素材是如何收集的?

  张传斌:依靠科技的发达,海底的图像资料为人屡见。我在家养热带鱼,观察鱼的习性,主要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北京、南京、海南岛、大连、青岛等海洋博物馆及宠物市场收集资料并观看国外潜水员拍摄海底世界的资料,数次前往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泰国菩提岛、海南岛、青岛等地潜水,体验在水里观察物象的视觉感受。并订阅《水族世界》、《海洋杂志》等刊物,又在网络上搜索大量海底世界图象。海底世界素材非常丰富,仅海鱼类约三万多种,另外还有珊瑚、海葵、水藻和浮游生物以及蟹、虾、贝壳等,都是我绘画的对象。

  朱同:在您的作品中我读到了海洋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请谈谈您是如何用中国画的笔墨表现的?

  张传斌:自古以来许多画家大多描绘淡水湖中的鱼类,如潘天寿笔下的桂鱼,形象夸张神态逼真,形神兼备;赵少昂笔下的鲶鱼大写意式,寥寥数笔,将鲶鱼身上的滑腻感都画了出来,是为神来之笔;虚谷画的金鱼最为传神,强调的是“木讷”与“迟钝”,给人一种十分可爱的感觉。华岩画的刀鱼画出了透明的鱼身。以上画家笔下鱼类都是我学习和借鉴的,学习传统要“不拘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中国绘画还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验生活并心有所得,重视写生,从大自然中吸取养料。追寻刘海粟校长教导我们说,画格以雄浑博大为第一,飘逸萧洒为第二,壮物写实为第三。而我画的海洋鱼是从三万多种海洋鱼中精选上百种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的鱼入画的,如“海龙鱼”“神仙鱼”“安康鱼”“寿星鱼”“招财鱼”等,同时探索如何用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海底浩瀚、深邃、虚幻、朦胧、幽静以及光影等绘画效果,表现形式上以“神采为上,笔墨次之”,不为笔墨所拘也是我一贯的做法吧(笑)。

  朱同:您是怎么认识您的海底世界中国画具有开拓性、原创性、独特性的?

  张传斌:艺术创作最终要离宗叛道,要着眼于未来,只盯着眼前是没有出息的。创派必先叛派,我认为离宗叛道不是盲人瞎马,更不是任意胡来,首先要朝圣宗,悟大道。还是那三句老话: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以求最大限度地远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以求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概括起来一句话,一个画家不要画古人的画,不要画他人的画,而是画出自己的画。

  朱同:这些在您的画面上又是如何表现的?

  张传斌:我在长期海底世界绘画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自己艺术个性四个方面:其一,意境造型与心象内涵相契合,而成为一种塑造形的艺术语言,这不仅反映在水墨写意画中,既似又不似的夸张,形成具有灵性的形体、情态,以表达不同的心象。即使在水墨重彩中,也同样以主观理性很强的色与形的交织,构筑出独特的造型,寂寥的意境,清冷中透出生机,静穆中绽露激动,这些是我画中常见的心象写造。其二,打破常规性构图程式,在奇、险、绝之中求平衡,这样可以使画面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特有的结构美,将传统章法内结构加以强化,或作化解,渗合自己对结构及整体外形的新的理解,采用现代的点线面分割组合画面,使传统的审美结构向新的审美结构转化,使内结构和外形势在变化及相互作用中,使形与形产生互映,达到和谐统一。其三,灵动的水墨海鱼契合珊瑚礁和海水的空间处理组合画面,运用新的水墨处理方法,注入到自我的形式语言之中,产生朦胧虚幻的空间意境,画面景物常处于若有若无的空蒙之中,从而达到灵性海鱼同自然景物浑然一体,创造出一种动与静的禅境。其四,在色彩方面把各种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等各种画种的精髓,融合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之中,丰富了画面。

  朱同:请谈谈您画海底世界中国画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打算。

  张传斌:一个成功的画家一定要表现时代,要有高度的艺术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大自然是永恒的,海底世界是神秘的,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大海之子。孔子之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奠定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础。今后还是以大自然为我师,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作为研究海底世界中国画的画家,在这个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做一个敢于探索创新的尝试。前二十年时间我主要是收集海洋鱼资料和研究如何用中国画笔墨表现海洋鱼“生命”,大海的浩瀚和雄伟,以及阳光在海水中粼粼的闪烁,今后继续做一个耐得寂寞的“潜行者”,探索如何用中国画的笔墨,追求海洋鱼的“精神”。

  这是我在海底世界国画创作中的心得点滴,谈不上“新”,只能说有点性格而已。时下正值东西文化的大碰撞,各类艺术兼融发展的时期,新文化思潮不断地孕育而生,花鸟画也由原来的单一格局转变成多元格局,现代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发生着根本变化,新的理念、新的审美在不断地注入到我们的血液里,艺术贵在创新,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确是永久的真理。

  朱同:嗯,我赞同您的艺术观念,您的这个探索确实是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独自开辟的新路径,在这之中您肯定付出了很多,您前面也说过“东西文化的碰撞”,其实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是统一的,文化必然会有统一性,在此希望您的海洋之鱼像您的艺术观一样也会游徙于东西方之间。

  张传斌:(笑)过奖了。

  朱同:我代表美术界感谢您为发展和丰富中国画的内容而付出艰辛劳动!愿您辛勤培育的这朵奇葩在艺术画坛里开得更加灿烂、艳丽。

  张传斌:谢谢!作为新世代的画家,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