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语乡党篇有一段记载孔子「人本主义」思想的文字 :「厩焚,子退朝,问日:『伤人乎,』不问马」。马房失火,孔子关心的是人员有没有被烧伤,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影响中语文化至为深远。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历代史书的体例,大都是以人物为主的「记传体」,打开历朝的史书,并不是一件一件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 。也由于这种观念,中国自三代秦汉之际,便兴起以人像描绘为主的艺术,汉宣帝时,图写苏武等十二功臣像于麒麟阁,汉明帝时,绘制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此后,伦理的人像画、释道的人像画、赏玩的人像画,更迭兴起,这些以人像为表现题材的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不管是用文字来描写,或用 图象艺术来表现,中国人总是对 圣贤豪杰,真诚而尽情的礼赞讴歌,表现出一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景仰心情,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思慕情怀。此一对「典范性」人物推崇敬重的情感,无疑是指引人类正确前行的明灯,同时也是策励人类向上的一股力量。除此之外,情深似海的亲情,刻骨铭心的友情,各行各业积健为雄的市民,满脸风霜的老翁、老妪,以及纯真无邪的孩童,形形色色,虽然生命层面不同,却都有其生命本质尊严的一面,同样也值得艺术家去刻划赞美。
从事雕塑创作二十多年的谢栋梁,其作品可分为 「写实系列」、「变型系列」、「虚型系列」、「复合空间系列」,以及近期的「抽象系列」,这些作品,除了抽象系列外,都是以人物来表现其作品的「主题诉求」,因 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为了表达作品主题的「工具」,所以人物大都是「臆造」的,而非现实世界中特定的某人,重点在主题表现,而非人物刻划。除此之外,谢栋梁在廿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上百件以「特定人物」为雕塑对象的作品,重点在表现此一特定人物J外在形貌的特徵和内在生命的特质。今年(一九九二)十月应台中市文化中心邀请展出的「人像艺术特展」,就是从这上百件作品中,选出的五十件作品。
此次「人像艺术特展」的五十件作品,可概分为亲情类、艺术家造像类、纪念人像类、表现类四种。亲情类是以其父母、妻女为对象,旨在表现作者心中温馨的亲子之情。艺术家造像类,包括林渊、刘其伟、陈庭诗、林之助、杨英风、朱铭、曾明男、童建铭等艺术家的造像,旨在表现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性格和气质。纪念人像类有宋时选、陈奇禄、王火模、廖继诚之父、蔡荣佑父母、陈老太太等人的塑像,旨在表现这些人物的神情和气韵。表现类包括傣族双姝、佤族少女、魏小姐像以及自塑像等,这几件作品不重形似,旨在强调人像艺术的表现性。
谢栋梁此次人像雕塑特展,就艺术表现而言,可归纳为下列三点特色:这些人像作品,不但形貌塑造酷似逼真,维妙维肖,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对象的个性与风神,如宋时选的温文儒雅、陈庭诗的器宇轩昂、童建铭的生命承担等,不但表现贴切,而且刻划入微。因此,形神兼备,是这些作品的特色之一。
这些作品,有的是全身立姿,有的是全身坐姿,也有的只是头部胸像,尽管人物的姿态神情各有不同,但每一件作品,作者都在刻意营造人物内在的「生命力」和外在的「生动感」,借助人物的身姿、动作、表情、眼神,传递出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以头部胸像而言,他经常以头部的俯仰、斜侧,来强调生动的感觉。因此,人物生动而有活力是这些作品的特色之二。
一般人以为人像塑造由于受客体对象的限制,只能忠实的「传移模写」,没有太多主观的自由创作空间,这固然是事实,但善于塑造人像的高手,必然在「技巧性」的表达之外,加进「艺术性」的表现,在客观性的传移模写之外,加进主观性的情思,使作品看起来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这些作品中如傣族双姝、自塑像等,都有强烈的艺术表现性。其余如林渊像,刻意制造许多斑剥,曾明男像刻意营造扭动的线纹,杨英风像以其作品为背景,从这些地方都可看出作者追求人像艺术化的苦心,这是这些作品的特色之三。
在人类的舞台上,曾经上演过难以数计,表现人性光辉的戏码,虽然偶而也有卑劣龌龊的歹戏推出,但是我们宁可相信:在阴霾的乌云背后仍有朗朗明日。因此,艺术家塑造描绘人像的艺术,用以礼赞生命的尊严,永远是一个光明的社会所不容疏忽的。(本文首段引自拙文:谢栋梁省美馆雕塑展评介。)
作者:许政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