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雄强的、壮丽的,又是现世的,这就是林祥雄的绘画与追求。红黄蓝与黑白的交响,大笔触的抽象半抽象的线条与色团(点)的交织,这一切由苍劲多变的书法线条来统领,粗壮的干枯的笔触造成一种沉重雄强的气势和氛围,使人在色彩交织的美感中又体会到力的感召。
做为一个生活于域外的中国画艺术家,其作品面貌肯定与域内艺术家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一般被视为中国画的游戏,并且限于形式方面。林祥雄,这位在狮城生活了几十年却一直保留着中国籍的艺术家、实业家,其作品却让人感受到生活内涵的、生命情感的,以及形式语汇等的强烈冲击,呈现出当代彩墨画的另一种风貌。
生命的激情贯穿于他的绘画之中,早期的如“社会系列”、“渔民系列”、“劳作系列”、“马来族生活系列”、“城市系列”、“感怀系列”,90年代之后又有“天与地”、“生活篇”、“社会篇”、“寄情篇”等系列,作品数量如同激情喷涌。尽管激情在创作中化作倾盆雨,采用抽象半抽象的形式,题材却有着恒定的指向:大自然辉煌壮丽的时刻,晨晖、晚霞布满画面,太阳的光辉普照;人生劳作的时刻,这种关注放到广阔的自然之中,在距离中显现人与自然交融的实感和劳作的意义;鸡与麻雀的相争相斗的各式情态则是人世情态的比拟写照。
生命的激情源自命运的多舛与磨难。然而,正如凡•高所言:“厄运助成功一臂之力。”徐渭、石涛、八大,其磨难与成就交相辉映。不仅美术史,整个人类历史从来如此:“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幼年生活的悲苦,大海的颠簸,狮城街头的杂役,巴黎的劳累与苦学,锻打出他对生活的真诚与理解,信感民族的自尊与神圣,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一切,是一切国家的灵魂”。而现今社会对于金钱顶礼膜拜,对于西方一味认同,民族的魂魄萎缩、几近丧失,使他痛心疾首,愈加坚信“生活在于自强,生命在于凝炼”,坚信“越有民族性,越有国际性”。
虽然中国古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充满大丈夫气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然而宋代之后的中国文化却陷入了阴性氛围之中,失去了它的活力,中国文人的情趣集中于闲情小品和烟蕴之象,中国水墨画渐渐成为无关社会、无关时代,甚至无关人心只具形式的独立笔墨体系。
中国画必须成为表达自我意识的艺术,这是人类文化本质使然。80年代以来中国画的种种态势就证明了这一点。与吴冠中作品的明净,田黎明作品的雾中花,海日汗的原始情欲不同,林祥雄的作品在花团锦簇中突显雄强野逸。他感受到传统的伟力,感受到现实的苦难,更感受到生命自身的震颤。西方现代绘画对视觉、生命表达的深入,使他颖悟东西方艺术的共通性。生命的激情和信念的强烈,使他的人文主义追求和自我表现常常统一,海洋、天空、太阳、山川、花草、村落、城镇、渔舟、劳作的人群、喧闹的鸭群、鸡群都让他陶醉。对强大东西和弱小东西的同等的爱,来自力量本身。云霞的明灭、太阳的永恒、山石的坚实硬拙、波涛的动荡起伏、人世的辛劳感叹充满生命的顽强与多彩,展示力量的无限和象征。生命与自然、社会紧密相联。对于永恒的追求,对于底层的关切,成为他抽象半抽象表现的深沉底蕴。他要传达出这种力的特质与心灵的沉醉,“一种理想境界及心灵感觉的美”。
生命的激情与现实撞击幻化出各种形态及悦目美质。具象元素被分解、被强化,传达心灵之象。苍劲的书法线条与墨韵支撑着这片多彩的天空,大笔触的长线条横涂竖抹,现出了波涛、彩云、花草、群舟、鸭群,甚至出现了晃人眼的波光,这是热带的特征。极其写意的笔触抓住自然物象的主要特征,漫画式的几笔一勾,几个一组,或几组的大量重复,绝不是这个物象,但又是这类物象。急速之间,美的局部、片断诞生了。这些局部、片断又急速铺展开去,形成一个汪洋恣肆的世界。以浅调白、灰、蓝、黄为主调的,如《睦邻居》、《睦邻安居》、《天惩》等,画面优美轻松,是一种纯美的抒情,有的接近于吴冠中作品。以深调黑红、黑黄,、黑蓝为主调的,如《摸黑》、《争妍大地》、《痴》、《栖》,画面则有一种磅礴大气、浑厚凝重,黑在强有力地控制画面,观念与形式相谐调,较好地表达了自我的心绪和情感。
生命的激情产生了画面的汪洋。观念的逸出使艺术形式出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可能性,同时又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中国画变革的难度引发人们思索:大量的漫画式的物象描写有程式化、雷同的缺陷,但是捕捉它们成群的动势和其美感又使之成为必要;斑斓的色彩与书法线长的配置,点彩与水墨韵味的结合,抽象表现的激情与色彩构成、分析的并置,繁多的绘画语汇与观念的混合,给人落花缤纷迷人眼之感,但是粗犷不羁的画风却由此形成;生命激情的充沛可能带来一些形式的杂乱,但是它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切体验,常常突破传统的界线,改变观念,成为创作的引爆点。……
生命的激情凝炼出他倔强自信的笑脸。生命的激情引导他走近古老民族的心灵。生命的激情催化出他艺术的汪洋恣肆,让人激奋。因为,激情是生命的本质、人类的财富!
一九九九年八月
(发表于中国《美术博览》2005年第3期总17期)
作者:刘德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