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中国学会,新加坡艺术协会、东南亚美术协会以及新加坡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林祥雄第二次个人画展”,已于本月十八日假中华总商会展览厅,由新加坡艺术协会会长刘抗主持开幕。
林祥雄(林悔)是个研习中西绘画的青年,但他的画却多数以中国画为表现媒介。一般的中国画,大都是以山水人物作为绘画之主题,然而祥雄则以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以喻世间之事物,并抒发其思想感情,所以,他可说是一个善于以物喻事之画人,例如其所展出的一幅“强者把弱欺”,在画面上只见两只来势汹汹的公鸡,虎视眈眈地要啄食一只弱小蜜蜂,其实,该画是表现作者对现今社会中一般强者的憎恨与不满,正如其画上题款所云:“海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却追吃虾米;陆上却弱肉强食,而强者把弱欺。纵目环顾这充满压制与剥削的现实社会,不禁使人垂头叹息,而失却一切的信心呵!”这正是作者对血淋淋的现实社会所作的反映与感想。
可见寓意之深
又如“白眼望青天”一幅,作者在其画纸上虽然只画上三只鸭以及寥寥数笔的芦苇,但其画中所描绘的三只鸭,却是以夸张的手来表现其“愤世嫉俗”之神态,由此可见其喻意之深。再说“觅食草丛”一画,画面所出现的是一只母鸡和三只小鸡。然而,作者所表现的却是歌颂母爱之伟大以及怀念亡母之感情。正如其题款中所云:“飕飕秋风逼人寒,颤抖缩瑟萋草丛,腹饥偏遭无遗谷,怎不惆怅哀叹苦?”这正反映出作者在颠沛流离,孤身只影的困苦生活中,对亡母之思念,这点,我们可以从其画中的题款里体会出来。
受名画家影响
林祥雄就是一个善于以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加以人格化,并用夸张手法来寓意现实人生的画人,这也许是受清初名画家朱耷(别号八大山人)之影响。众所周知,朱耷一幅以“孔雀”为题的名画,就是以鸟石寓意当时社会状态之作品,画中只有两只睁着白眼,而又丑陋的孔雀,蹲在一块摇摇欲坠的石头上,这块石头是比喻当时清代政权将垮台,而孔雀则比喻那些奴颜婢膝的小人,当时称之为“三耳”,而孔雀头上则画着三根“花翎”,以示之,这幅画不仅反映了清代封建朝廷之没落腐败,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那些奴才作风的小人。观赏了林祥雄的作品,觉得多少亦受这位大师之影响。
着重神态表达
林君的画,着重于神态之表达,而不重视维妙维肖之描绘,所以,他的作品都是重于“笔简而形具”之表现。例如其所展出的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鸭”、“雏鸡”、“鹅”、“白眼望青天”、“弱肉强食”、“敢怒不敢言”、“嗷嗷待哺”以及“芦苇憩息”等等,都是这一类之作品,他这种对艺术创作之态度,可以从其所展出的另一幅近作“争先恐后”中得到证明,正如他在该画上题款所云:“艺术之贵为艺术,是在乎其能具有创新意识之表达及把事物给予表现,而并不是把事物原原本本底再现,故才有重神不重形之论说,而且重于笔而意周,笔不到而意无穷之说,这才是真正艺术创作矣。
发泄内心苦闷
林君并不是一个好高骛远、沽名钓誉的画人,这点可在其画刊中的一篇文章里看出。他说:“我并不是画家,也从不敢怀着画家的梦,我只是一个爱好艺术但却缺乏艺术潜能的美术工作者。唯其缺乏艺术潜能及囿于浅陋的知识,故不能在作品中流露出感情及发泄内心苦闷的情绪。同时,苦于缺乏时间的磨练,因此技巧仍是那么地幼稚及拙于表达。
从他后来取的“林悔”这个名字看来,似乎对踏进画坛后,有“后悔莫及”之感,但看看他在画展结束后,就将戎装远渡重洋到花都——巴黎去作进一步的深造,就觉得他并不“后悔”,而是雄心万丈。他这股力求向上的决心,的确令人感到兴奋,但愿他到了花都后,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立下决心在画坛里埋头苦干,以便将来返国之时,能为新加坡多争取一份光彩!
1971年6月19日
作者:林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