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财经》封面故事 姜吉安:重构绘画的结构(二)

  

艺术北京现场采访

  Q:《艺术财经》A:姜吉安

  绢本绘画里的“光影”

  Q:《两居室》是在现成品上画影子,将影子实体化。这种艺术实践在您之前创作的一批绢本绘画里已有所表达,“光影”视觉语言的介入,改变了工笔画过去的程式化套路,拓展了工笔画语言的表现能力。您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绢本绘画中表现“光影”?

  A:《两居室》是在与光影有关的绢本绘画之后创作的。光影在两种不同媒介中的运用,从作品感观层面来看有明显的关联。绢本绘画中的光影,与《两居室》中的光影所针对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在这两个具体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同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围绕控制个体思维走向的既定艺术系统展开的。在1992年创作的《平淡》系列里,已经有了“光影”的表现,在后来的创作中,我逐步把“光影”转变成为对工笔画语言问题的探讨。在绢本绘画中运用光影,主要是针对控制工笔画艺术家思维的那种封闭的工笔画程式。这些关于光影的绢本创作,有解放工笔画系统的意图在里面。因为我无法想象工笔画在未来20年还会是过去的样子。如果20年后,工笔画的语言语法限制还没有被打破,依然保持那些固定的程式,那么,就可以宣布“工笔画等于零”了。

姜吉安《看法 No.1》

  Q:“光影”是客观存在的,那在您看来,之前的中国画为什么会回避它?

  A:在工笔画中引入“光影”正是我试图解决工笔画内部存在的问题,告别那些程式与套路,目的是解放工笔画。一谈到“光影”,很多人都会简单地认为来自西方。其实不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有关于光影的大量研究,《墨经》里有详细明确的记载。墨子这一传统脉络,在汉代开始的儒家大一统意识形态下,逐渐消弱,几至于无。就艺术创作而言,古代院体画家依附于皇权,自然会有艺术趣味的限制。皇权成为一种艺术权力,导致中国传统艺术总是走在一条不那么开阔的小路上。在达到了一部分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束缚了传统工笔画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工笔画的一统,与皇权一统的社会结构是一致的,正如某位哲学家所言:所谓权力控制本质上是控制你的表达方式。

姜吉安《遮蔽 No.1》 绢本绘画 2006

姜吉安《1980 No.1-4》 绢本绘画 2006

  Q:“光影”在传统绘画里从未出现,没有现成的技法可循,而实际上,用工笔技法表现光影是很难的。我也尝试用工笔画表现光影效果,但总也达不到您作品那样的细节控制水平和色彩的丰富层次。

  A:没有“光影”是过去的标准,按约定俗成的套路创作是很容易的,而艺术恰恰不是标准化的,是反标准的。用“光影”介入工笔画,来形成了对过去套路的批判,将一些基本的语言问题提示出来,打开封闭系统,为工笔画提供语法空间。

  用工笔画技法画光影,确实不是很容易的,细小结构的明暗过渡、色调控制、深浅虚实,反复的染色、洗色还要保持画面干净,确实需要多年的实践才可以达到。技法达不到就会使画面看上去虚虚的,缺乏层次与节奏。由于绢是透明的,它不像油画,不满意可以覆盖颜色,绢则是要洗掉颜色。某个局部颜色不满意,就用毛笔蘸水,慢慢把它洗掉,然后再染色。洗、染的遍数不一定相同,但这两个工作不能缺少。如果渲染的遍数较少,颜色就会显得很浮和寡淡,缺乏色彩的醇厚度。色彩的醇厚度并不是颜色重或深,而是视觉感受的层次丰富。深色就不再是单纯的黑,而是由红、黄、蓝等多种颜色不断叠加形成的,所以深色里面就包含着丰富微妙的色彩。我之所以沿用三矾九染的传统技法和丝绢媒介,主要是出于如此才能将语言语法的解放问题切入旧有的工笔画体制之中,因为要改变任何事物,总是需要进入这个事物的结构之中修改它才有可能。

转载自《艺术财经》7月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