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扎根乡土,贴近生活,这是我坚持不变的艺术宗旨。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先后三次跑到湘西写生,深入生活,我个人非常喜欢湘西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好客,他们的纯美秉性深深感染着我并感动着我,我发自肺腑地希望表现他们。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湘西至今还保留着楚文化的遗风,譬如对歌定情、新婚拦门、男子背媳妇、离娘茶等。女子出嫁前要与家中的女性亲属相互哭诉一周,这种哭诉仪式和祝贺、劝导、如何做人的轻声细语,有可能影响姑娘的一生。湘西素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凡事必歌,特别是四月八或秋后,人们对歌会友,诉说着希望、友谊和爱情。湘西姑娘就像灿烂的山花,秋后的红叶尤其动人,所以我表现最多的是苗家阿妹和瑶家阿妹。这系列作品中我大多采用仿古色调,阿妹身上的银饰则用真正的银色来堆涂,使画面在古朴中增添一丝现代的新意。在技术处理上,我又分别从民间装饰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不仅刻画人物情态也想刻意突出银色首饰的光辉灿烂、山野环境的空灵流动。
我喜欢清静,知足常乐,看点书,画点画,希望在赏心悦目的作品中得到一种快乐。让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我一直留守在祁东那个小县城,能够不甘寂寞,一直坚持创作。其实,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也有很多次机会,当时联系到了深圳、顺德、海口、长沙等几处大学当老师,但往往在即将办理调动的时候,我又在考虑是不是离开了祁东那个小县城,生活因此变得忙碌,失去许多画画的自由时间。在绘画的闲暇,我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庄玄学,在老庄之说中让我找到了千古知音,让我感受了平静的力量。所以,在面对风生水起的当今艺术市场,我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不盲目跟风,执着于自我的艺术追求,就如好友衡阳市著名作家甘建华说的那样:不为物役,不为名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2012年,我有幸拜会我国著名美术批评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先生,作品得到了他的认真点评,并得到他的高度肯定,我更加坚定了创作方向明确了创作风格。我有两个心愿:一是把人物工笔画创作作为我毕生的信念和事业去追求,去发展;二是甘坐冷板凳,为中国工笔画的传播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蒋国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