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许钦松也曾心仪文人画。他曾用心学过“四王”、龚贤、梅清等,而他最佩服最崇拜的艺术家则是石涛与八大山人。“通过临摹、学习他们的画作,打下了笔墨的基本功”。但后来,许钦松对明清画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宋代,更喜爱典雅庄重的大气象。
“时代的盛大气象无疑是寥寥数笔所无法承载的,文人画的笔墨范式,在我的艺术创作里不够用了”。许钦松进而提出疑问:如此多元丰富的当代社会景象,文人画的“逸笔草草”能否涵盖与表现呢?
“逸笔草草”或不能完全表现当下景象
收藏周刊:您对文人画是怎样认识的?
许钦松: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到了唐宋,王维、苏轼都是这条线索的重要节点。但是真正确立了传统文人画的艺术思维与审美标准,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在我看来,文人画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创作主体为传统士大夫,要具备文人身份。
收藏周刊:从创作主体而言,文人画有何具体的标准?
许钦松:综合修养高,诗书画印样样皆备。传统文人画家注重绘画的文化气息,寥寥数笔就能承载抒情表意的功能。在古代,经过一代代士大夫的创作实践,文人画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序列,标准是相对固定的。在我看来,文人身份很重要,是判断文人画的第一标准。一个农民虽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也能“寥寥数笔”,但很难称作文人画。
收藏周刊:但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文人士大夫这个古代的社会群体在当下愈来愈显得稀少。在这种语境下,您如何认识文人画存在的必要性?
许钦松:现在还不能说没有文人,也不能说没有文人画,总是有一些人在文人画这块领域继续努力,精神很可贵。但我想,传统文人画的主张还是遭遇了一个困境:缺失了诗书画印能否称作文人画?少了一个因素算不算呢?书法不好,而还是寥寥数笔能算文人画吗?不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等要素能否达到文人画的标准?这些问题是文人画在当代语境中遭遇的第一个困难,我暂先不作回答,而是提醒大家去思考。
收藏周刊:文人画主张在当下语境中还遭遇了哪些困难?
许钦松:传统文人画关注的都是古代题材,而当代一些文人画家却是“旧瓶装新酒”,用“逸笔草草”的形式去画现代题材,比如摩登女郎等都市景象、广州塔等现代建筑,这到底算不算文人画呢?进一步说,如此多元丰富的当代社会景象,文人画的“逸笔草草”能否涵盖与表现呢?这是文人画极为尴尬的一点。
新时代文人画理论体系有待深化
收藏周刊:尽管文人画的主张遭遇了不少困难,但自上世纪80年代始,文人画的呼声始终绵延不绝。
许钦松:早有人提出了“新文人画”的主张,后来也不断有人呼应,但总是断断续续,提不久声音就没了。总体来说,“文人画”或者“新文人画”的主张者们,尚未提出强有力的艺术理念与完备的理论体系,连学术文章都不多。这说明当代文人画主张的又一个尴尬之处,便是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待深化。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文人画的理论建构为何遭遇了尴尬?
许钦松:主要是社会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这个时代和文人画辉煌的古代早已不同,现实生活远比过去丰富,审美趋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气象大格调显露得很充分,如果再用文人画的模式去表达今天的生活与格局就略显不足了。而擅长现实题材、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主流美术创作更能胜任当前社会对中国画的期望。美术的评判于选择标准,决定了某一画种的兴衰。所以你看文人画,常常游离于主流美术界,这是有理由的。
收藏周刊:不少文人画家常常对美院培养体系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浸过欧风美雨的美术标准,而缺少中国传统的特征与意蕴。而学院派画家同时又批评文人画家造型不够精准。对于两派针锋对立的观点,您怎样看?
许钦松:文人画不是标签,不是随便画几笔就可以称作文人画。当代文人画家们没有太大必要反对学院教育,批评学院教育的西化成分。我们中国目前取得的成就不也得益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兼容并包的眼光与胸怀,中国谈何发展?另外,美术学院也不能凭有没有学过素描来排斥文人画,各种风格可以各自发展,而非互相诋毁,更不能唯我独尊了。唯我独尊的意识只会扰乱美术格局,时间久了,帮派就出来了,非常不好。
笔墨精神的首要标准是丰沛的情感
收藏周刊:回到您自己的美术创作,您有没有从文人画美学体系里吸收某些营养?
许钦松:现在看我的画面比较创新,但其实我可能比很多画家都要更深入传统,要不我的山水画怎能横空出世?更早的时候,我心仪明清画家的艺术创作,比如四王、龚贤、梅清等,而当时最佩服最崇拜的艺术家无疑是石涛与八大山人了。通过临摹、学习他们的画作,我打下了笔墨的基本功。但后来,我对明清画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宋代,更喜爱典雅庄重的大气象,而时代的盛大气象无疑是寥寥数笔所无法承载的,文人画的笔墨范式,在我的艺术创作里不够用了。
收藏周刊:文人画的主张者们特别看重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您结合自己的创作,能否谈一下对笔墨的理解?
许钦松:中国画不讲笔墨是不对的,但我更看重手下的笔墨到底属不属于自己。如果只是一味临摹,一味复制,那你的笔和墨所呈现的不过是别人的影迹。这就像说话一样,一开口都是别人说过的话,那有什么意思呢?眼下很多人在学黄宾虹,学得还很深,但这能否称作有笔墨呢?画面只要符合黄宾虹的那一套,就能算有笔墨吗?还有人不过是临摹了古人的画作,再题上自己的名字,以为这就是有笔墨了,这就是文人画了。果真那么简单吗?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所在吗?
收藏周刊: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说一位画家的创作有笔墨呢?
许钦松:笔墨的内涵是变化流动的,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笔墨的理解。在我看来,笔墨精神的根本在个性与创作力,有没有独立的笔墨语言,是判断一位艺术家成熟与否的标志。而笔墨精神的首要标准则是丰沛的情感,没有情感的线条与墨色,只能是一堆乱麻。著名画家评价我的创作是“充满情感的表达”,也正说明了我的笔墨特征。
收藏周刊:对于岭南文人画的发展,您又作何期待?
许钦松:在当下艺术生态中,我支持对文人画的研究与发展,大力提倡文人画,有助于更多人尊重并继承传统。
作者:韩帮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