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胸藏锦绣妙构 笔底万种风情 ——蒋国祥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贾德江 (现为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编,中国美术类画册出版龙头人物)

   面对人物画这一画种,不同的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演绎,因表现的主题不同、内容有别,进而付诸于不同的形式、风格、语言与笔墨、符号、技法去表现,去言说。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所表现的对象充满人性和关爱,而且还在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形式语言风格,以此去表现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与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换言之,优秀的艺术家是绘画艺术品的创造者,也是个性的张扬者。其作品的生活内涵越深刻,基本功就越扎实,表现手法越丰富,个性特征越明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是艺术创造的生命。没有个性的作品是平庸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今的中国画家无一不把作品是否具有个性放在首要地位,而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个性的开发中来,由此当代画坛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元化的繁盛局面。

  蒋国祥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不仅以独特的表现主体为切入点,还以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艺术手法,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他的人物画,主要以表现苗家风情为主,通过苗女婚嫁、秋游、幽会、歌吟、采撷等日常生活习俗中令人感动情节的捕捉,以工笔设色的形式表现平凡娴静中的内美,展示苗女的圣洁、清纯、贤淑与美丽。他的幅幅作品无不清丽淡雅又意味深长,质朴自然又高贵美好,平实如话又诗意盎然。 他画《离娘茶》,以表现苗女出嫁前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他画《湘女哭嫁》,以描绘新娘与闺蜜们依依惜别的姐妹情深;他画《赶秋图》,表现一群苗女在山野中歌吟自然的淳朴情怀;他画《月朦胧》,描绘三位苗女在树影婆娑前享受溶溶月光下的美景;他画《细雨无声》中苗家姐妹互诉衷肠的友谊;他画《簪花图》中晨妆苗女的爱美之意;他画《定亲日》的苗女忐忑不安的春情荡漾;他画《花烛夜》的苗家新娘的淡定与端庄;他画《背媳妇》的古老习俗仍在传扬……每一幅画作都是一首诗,写出了他独到的美的发现、美的解析、美的理念;每一幅画作都是一首歌,唱出了他心底的追求、心底的真情、心底的理想。欣赏这些极富民族特色的作品,它让你走进苗寨,体验湘西少数民族女儿的曼妙形神与幽情美思,它让你与画中人物内心情感起伏呼应,意满画中,情飘画外,它让你品味传统工笔人物画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的神采。 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人物画家,蒋国祥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崭露头角,他的苗寨风情工笔人物画,不仅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大展,还多次获得奖项,不仅被吸纳为中国美协会员,还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珍藏,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与赞赏。显然,蒋国祥是一位有主见、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的人物画家,他的成功,源于其丰厚的生活底蕴,源于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对技艺的用心锤炼。我以为,他的创作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其一谓真。所谓真,指蒋国祥的作品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植根于生活,是观照、体悟生活的产物,不仅画出了所见、所感,还画出了所爱、所思。二谓情。所谓情,指画家是带着真情去创作,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一个爱字连着画里画外。

  每幅画都是他深情厚意的浓缩,围绕的是人生,关注的是平民,看重的是真情。三谓味。所谓味,是指蒋国祥作品里散发的地方味、民族味、乡土味,它包括生活情趣的挖掘、传统技巧的择取、鲜明个性的强化、民族风情的开拓等诸多耐人寻味的特色,内含着说不出的动人韵致。画家对人生的咀嚼正体现在这些作品中,风格因此成熟而和谐。 无疑,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是他的表现技巧能够不断深入的基础,也是他将传统写实一路推向新的绘画风格的关键。他的苗岭风情人物画注重对基本规律的阐发,其绘画技巧也是围绕这一思路而展开。他紧紧抓住苗女的外部形态和个性化的神态特征,在空间层次、背景铺设及造型、勾线、设色、染法等具体手法上,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画的精工细腻描写入微而不失于繁冗芜杂的艺术形式,又在色调的和谐、肌理的运用以及写实造型与工笔重彩的结合上汲取西法的优长,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平面性; 既恢复了“以形写神”的传统,又吸收了素描的造型观念而矫正了概念化的倾向; 既保持了平面造型的前提下表现对象的比例、结构、质感都更加准确深入,又把造型能力精密化与空间处理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密切了主体与环境在视觉上浑然一体的有机联系。在色彩上,蒋国祥高度重视色彩的造型与表现功能,讲究色彩的冷暖关系并运用具有表现力的统一色调,使之与独特的意境相结合,充分显示了色彩的感染力。尤其对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和几何化线条的巧妙运用则使画面产生出很强的现代感。特别是对苗女头带颈挂的银器——这一极富苗家风味的饰品的精雕细镂,使原本素朴的画面熠熠生辉,银光闪烁。

  蒋国祥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与艺术、传统与现代、表现形式与审美情感之间的连接点,找到了真实的个性化体验,并推动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立意造境越发深厚充实,人物刻画越发丰满沛然。他为中国工笔人物画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偌大空间。 如果进一步地全面地探寻蒋国祥的艺术世界,就像面对五彩斑斓的云霞,他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求新求变,上下求索,他的才情灵感并不限于上述的在写实造型与工笔重彩的结合上,还在人物的夸张变形上显示出不凡不俗的才华。这种“变形”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解体重构,而是按审美需要和独特感受在物象原型的基础上略有夸大变异,讲究夸张有度,变异合理,离形得似,形变意足。如他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圣水》《家园》《湘西牧歌系列》《红纱巾》《夜朦胧》等作品,以及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山乡夜话》《搓》《小山雀》《晨曦》《印花花》《六子棋图趣》《三口之家》等,都体现出适度地“变形”除去同样加强了主体与环境的视觉一体感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不同于古代和现代名家变形的模式与成法,而是根据生活感觉,顺应感情趋向,吸取民间艺术的变形经验,恰到好处地夸张人物的长宽比例和自然状态,达到了形变而神愈合、形变而意愈足、形变而更饶内美的境地。

  蒋国祥的古典人物的作品亦风格鲜明独到,又分为工写两种。工笔者如《梅花三弄系列》《古代圣贤系列》《佛像系列》等作品,取材丰富,构图巧妙,造型生动,线描传神,多取明人陈洪绶之法,形象刻画精到而不板,衬景铺陈丰富而不乱,又具程式提炼之美,古朴里隐显着优雅的装饰意味,妙在“工而有意”。写意者以《乐天养生图》最为突出,以水墨冲和的酣畅淋漓构成风云际会的宏大景观,以抽象的环境衬托主体人物的神韵,人物虽小,却气场博大,充分表达了白居易气功诗意之大境,奇在“意而有工”。 诚然,作为艺术家的蒋国祥多才多艺、善思好学、勤于实践,可贵的是他能守持信念而又思想开放,这也是新时期以来不断变革、前进中的中国社会变化促迫而成的特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他所坚持,苗寨风情人物的主题开掘是他所固守,他精于工笔也尝试写意,他注重写实也不放弃变形,他钟情于现实生活的描绘,也迷恋古典情怀的抒发,他的创作态度是积极的、真诚的,但在认真的创作状态中,往往又驰骛八极,任由才情和想象纵横,致使他的作品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有文人画的儒雅,还有来自生活底层的锐气,而具有开拓性。这种开拓性不只体现于中西观念与技巧的融合,更体现在融合中华民族绘画的格调和趣味来支配、来统率,力图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和样式。我相信,以蒋国祥对中国文化精华和中国画优秀传统的认知,以他在艺术上的精勤修为,他的艺术定会具有更强烈的个性而达到更加炉火纯青的境界。

贾德江

2012年8月20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者:贾德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