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艺评

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装置.2010年

  2010年1月,由隋建国策划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卢征远的《84天,84件作品》没有任何形式、内容、媒介材质上的限制,唯一的标准就是艺术家本人要认可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每件作品必须每天单独构思、制作完成并交付到UCCA,所有人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展览最后将会呈现什么样子。(源于今日艺术网)付晓东:他以每天完成一件作品的模式来形成一件总体性作品,强度和规模挑战了一个职业艺术家的生理极限。他在连续化的过程里找到一种转折性将艺术语言和日常生活相连接的方式,作品充分开发了艺术家作为人的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经验,以面对空白的方式内省式地挖掘自己,很多作品都是关于艺术家本人的身体和机械功能之间的转化。他把当代艺术中的日常化的美学推进至极限,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语言风格。

  刘礼宾:卢征远拼命挤“点子”的同时,把“点子”创作逼到了死路上。和卢征远类似的周斌还相信创作,卢征远则把“创作”消灭了。

  盛葳:《84天,84件作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卢征远在84天中,每天完成一件“作品”,在不断变化的展览动态中,最终集合展示他的这些成果。这些类似于“练习”的“作品”链不断碰撞,发生互文性关联,作者的工作(或是生活)方式,成为了“作品”本身。与其说这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作品,不如说它是对艺术的挑衅。

  蒲鸿:卢征远的《84天,84件作品》可以同时界定为最好的和最烂的。说它最好,因为它为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历史上还没有哪件作品会像它一样,高频率、高密度地将艺术家观念和思维的细微结构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观者面前。这84件作品,有的似曾相识,有的乏味有的精彩,正因为如此,我们竟发现还能在显微镜下如外科医生一般切入艺术家的脑部结构,每一件作品、每一天时间的细微变化无不反映了外部作用力如何在艺术家的思维里产生震荡,如何影响艺术家的行动。这些嚼头都让作品显得更加耐人寻味。说它最烂,因为不少作品单个来看是乏味的,而且是相当乏味的,当然,它们怎么可能有趣?卢征远的做法实质上是以机械、生物的方式给“艺术家”一词做了无数限定,艺术家本应生活在平稳的时间流动里,而卢征远却以极限式的体验把艺术家压缩,再压缩,浓缩成一个以24小时为周期,保持相同频率的超级观念创作机器。

  朱小钧:刚刚毕业的卢征远利用时间的延展和巨大的作品体量,体现了年轻艺术家的韧性和想象力,卢征远的这个展览在资源整合和艺术态度上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赵子龙:将作品的“形体”延伸为时间、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凭借作者的直觉体验将装置性、行为、偶然性、真实性融为一体,对装置、雕塑本体的一种尝试性突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