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刘礼宾:“废墟”四问

   

  刘礼宾在发言

  最早见李纲老师的作品在今日美术馆,主要是架上作品,当时很喜欢那些作品。针对这个展览我谈四个点:

  第一个,我对他四个展区的题目很感兴趣。如果反过来看这个展览,李纲类似做了一个功课——用一个展场激活了一个词,比如说“提”、“取”、“转”、“换”。这些是水墨创作中的关键词,在书本阅读中,如果是一个对文字不太敏感的人,可能对这些词的理解很简单。如果我们用一个展场去看这样一个词的时候,特别有助于我对这些词的理解,每个词负载的文化含义可能被激活。

  第二个,从去年开始我对“水墨“有一些想法,我看重三个元素的统一:动作,动作所提示的物质,以及他们的身体,三者构成怎样的关联?在李纲的平面作品中,我能看到这三者,今天的展场我看到的是“动作”和“物质”这两个关键词,我期待下一步,有没有可能有身体的介入?

  第三个是“废墟”问题,擅长某一艺术形式的艺术家都在进行“介入社会“的努力。比如雕塑介入公共空间,比如说刘小东近年的油画创作,康剑飞近几年的版画创作、里希特基于新闻照片的绘画、中国的纪录片等。不过现在出现一种变化,以前强调介入性往往是以忽视艺术本体为代价的。我更看重是从艺术本体出来,从其特征而延伸出的社会介入性,水墨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李纲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四个,我比较喜欢第四个展场,这个展场展现出了特殊的品质。我觉得经过九十年代的“实验水墨”和“新文人画”,“水墨”最紧要的问题不再是表现纠结于中西的视觉游戏,或者展现才情,是你让观众看到作品品质的时候,是让人理解到中国人特殊的主体建构的时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