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柴小刚的作品常常于炽烈的表现性中见出一种荒诞和诙谐。他1962年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81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在连云港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柴小刚资质聪颖,少年时理想色彩颇浓,对太平盛世的乌托邦一直强烈向往。入大学后,开始由保守的传统程式进入自觉的迷惘,尔后注重起“人类灵性发展”的过程与状态,尝试各种感兴趣的主题与视觉图式,作品面目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摇摆性。它们或表现,或神秘,或象征,或荒诞,或幻境,在“艺术周”的《扶梯上的神秘主义》等几幅中即有所表现。在“第一驿”推出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尝试将原始宗教感情作为精神母题,加以表现性的发挥,一方面又搜寻着“人类的新情感”,来标志时代性。除了几幅遗迹式的幻境风景外,还有接近夏加尔的情境创造与活泼、轻松的色彩调度,融诙谐于骚动的表现性激情之中。《纳喊——过去的憧憬与今天的呼唤》,则以重涂的笔触、浓烈的色彩、炽烈的情感企图对历史和现状作“挥斥方遒”式的评判。他本人说,他试图“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建立一种健康的、敏感的、博大心态的成人状态,提携拜物主义和小资情调,让他们迁升到更高层次”。 高名潞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当代美术史 1985-1986》)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