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参展艺术家:戴光郁、景育民、井士剑、秦风、王轶琼、布日固德、崔宪基、秦冲、吴震寰、王昭旻、张松涛、戚彧、李勇政、李道柳、谭勋、杨黎明、陈雨、黄筝、关晶晶、丽塔·阿尔伯克基(Lita Albuquerque)、亚当·伯格(Adam Berg)、玛塞拉·高塔多(Marcela Gottardo)、波妮塔·赫尔默(Annetta Kapon)、佛朗切丝卡·密特朗(Francesca Mitterrand)、弗洛拉·卡奥(Flora Kao)、安妮塔·卡蓬(Bonita Helmer)、吕克·李斯特梅克(Luc Leestemaker)、瑞妮·佩特罗普洛斯(Renee Petropoulos)、纽丽雅·罗塞尔(Núria Rossell)、罗萨·索拉诺(Rosa Solano)
策 展 人:粟多壮、玛琳娜·唐纳休(Marlena Donohue)
学术主持:唐尧、夏可君
学术委员会:布鲁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克提斯·卡特(Curtis Carter)、 曾成钢、傅中望、秦风
媒体顾问:Lynn Bo、舒向财、了了
策展助理:陆曼妮、曾嘉
主办单位: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北京当代艺术馆
中国雕塑学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地 点:北京当代艺术馆
学术研讨会:2014年4月29日 13:30-15:30
开 幕:2014年4月29日 16:00
时 间:2014年4月29日—6月25日
从形开始。
开始于无形。
以“形”,
以“无”之形,
以“无形”之形,
造形外之象,
成象外之大象。
“无形之形”的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 《易经》云:“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道德经》载:“大象无形”。 展览呈现了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制造视觉的“形式”,而是对东方哲学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精神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与内心自性和存在整体的双向对话,是探究真实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创作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对“形”的超越,是“象”,是无形之象,是象外之大象。
“无形之形”是“共振计划”中探索东方哲学本质的一个专属平台。在此平台之上,近80位中国优秀艺术家已经先后在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北京寺上美术馆、武汉湖北美术馆、以及天津泰达当代艺术馆等专业艺术空间展示了各自的创作风度,向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呈现了对于“无”、“形”、“无形”等概念的哲学思辨与视觉表达。
2013年底在天津开幕的“无形之形”国际当代艺术展主题首次使用“国际”一词,并邀请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玛琳娜·唐纳休教授(Marlena Donohue)参与策划。本次展览规模在天津展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增加了国外艺术家参展比例。沿着“无形之形”这⼀哲学脉络,我们将在国际视野下继续多方位、多角度地梳理、展示中外艺术家的代表性探索成果。
如果说“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中国艺术家的中国独唱,那么“无形之形”国际当代艺术展则是中西方艺术家的国际合唱。在“共振计划”的视觉平台上,中国智慧与西方哲思将直接面对,激情碰撞。期待此次中外艺术家及中西方观众的共振能擦出火花,点亮当代艺术的“世界午夜”。
(文/粟多壮,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
项目背景:关于“共振计划”:
art (艺术)+vibration(振动) =“共振计划” (vibrARTion) 。
共振是生成能量的物理过程。
艺术是激发情绪的心理过程。
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振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与艺术共振,我们的世界充满精彩。
"共振计划: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从中国出发,是一个具有中国质感、探寻东方艺术和哲学本质、既重视传统亦关注当下的持续性艺术推广项目,内容涵盖雕塑、绘画、影像、装置、公共艺术等各种艺术式样,目标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与国际脉搏律动,向世界呈现呼吸的、脉动的、真实的中国状态。
“共振计划”由北京当代艺术馆馆长粟多壮发起,首站于2012中德文化年期间在汉堡市Großen Bleichen大街举行,至今已在中国、德国、丹麦举办8次重要展览。
"共振计划: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分为展览与出版两个部分,两者相互独立,相辅相成。
共振计划网络平台:www.vibrartion.com
进行中的“共振计划”:
1. “共振四季”王兴刚雕塑展
共振计划之四季项目第二季集中展示青年雕塑家王兴刚的“追”、“处方”系列。王兴刚出生于社会急剧变化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早期作品“追”系列中,他的创作侧重刻画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的个性消失,“趋同从众"的心理状态。“处方”系列是2011年以来的最新力作。在这一系列中,王兴刚使用上好的花梨木和亚克力两种材料,集中塑造了工、农、商、学、兵、官六个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有可以拉开的空抽屉。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在当代雕塑中并不常见。空洞的抽屉在这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在人体上挖出抽屉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既然已经费劲地挖出抽屉,为什么不用它们来装东西?每个观看王兴刚的作品的人,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观众可以从空无的抽屉参悟到一些禅意。对于现代人的内心空虚来说,需要的不是药物,而是顿悟;是生活态度的改变,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改变。王兴刚作品中的空抽屉,有点类似于禅师开悟的法门。
展览时间:2013年12月12日——2月12日
展览地点:北京四季酒店
策展人:粟多壮、Natalie Blair
学术主持:彭锋
2. “共振四季”刘永刚雕塑绘画展
北京四季酒店刘永刚“共振”项目艺术展
北京四季酒店秉承支持中国艺术的理念,现透过世界性艺术项目“共振”(VibrARTion) 隆重展出著名雕塑家刘永刚意念创新的“爱拥”系列作品。“共振”是一项始于中国的全球性项目,该项目具有中国质感,探索东方艺术的精髓以及传统与当前潮流趋势的哲学,涵盖雕塑、装置艺术、影像和绘画等当代艺术形式。
展览时间:2013年9月26日——11月9日
展览地点:北京四季酒店
策展人:粟多壮、Natalie Blair
3. “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
聚焦于“造形”与“造象”两个关键词,展出33位活跃在中国当代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领域的多件精彩作品。展览呈现了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制造视觉的“形式”,而是对东方哲学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精神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 是一种与内心自性和存在整体的双向对话,是探究真实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创作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对“形”的超越,是“象”,是无形之象,是象外之大象。
总策展人: 范迪安
执行策展人:粟多壮
学术委员会:曾成钢、傅中望、许江、夏可君、Wolfgang Gramm(德国)
展览时间与地点:
2012年6月2日—11月18日 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
2013年4月13日—7月13日 北京寺上美术馆
2013年8月10日—9月14日 湖北美术馆
2013年12月28日—2014年1月25日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4年4月29日— 6月29日 北京当代艺术馆
支持与承办:中国文化部、中国雕塑学会、中国油画学会、湖北美术馆、北京寺上美术馆、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4. “共振汉堡”中国当代雕塑展
“共振汉堡”是“共振计划: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一站。作为修葺一新的汉堡市中心商业大街“Großen Bleichen”的开街项目,“共振汉堡”展出8位中国当代雕塑家的18件雕塑作品。展览与2012汉堡国际艺术节同时开幕,在德国“中国文化年”期间,为汉堡带来一缕艺术东风。
策展人/粟多壮 Curator/Michael SUH
学术主持 Advisors / Jürgen FITSCHEN、Peter JACOBI、 唐尧
赞助单位/汉堡艺术节组委会 Sponsor/Hamburg Art Week
时间/2012年6月1日─7月15日 Time/ 1 June –15 July, 2012
地点:/德国汉堡市Großen Bleichen大街 Venue/Großen Bleichen, Hamburg,
5. “穿越”——曾成钢个人雕塑展
展览时间:2012年10月13日—2013年10月13日
展览地点: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
总策展人:范迪安、沃尔夫冈·格兰
执行策展人:粟多壮
学术主持: 孙振华、易英、殷双喜
支持与合作单位:中国文化部、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雕塑学会、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
曾成钢是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公共艺术实践者。《穿越》展出曾成钢代表作品中的三个系列:“莲说系列”、“精灵系列”、“大觉者(The Prophets)”等共约30件大型雕塑作品。展览集中体现艺术家处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时间与空间、个人语言与公共审美等问题的独特方式。
曾成钢是2010年德国北方艺术大奖获得者。伦茨堡-布德斯多尔夫市是《穿越》展海外巡回计划的第一站。
曾成钢雕塑展是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的重要艺术活动
6. “共振丹麦”中国当代艺术展
继2012年汉堡之后,“共振计划”移师丹麦,首站于2013年2月13日至3月17日在奥古斯滕艺术中心及雕塑公园举行,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庆庆、陈刚、黄筝、刘永刚、潘松、庞永杰、孙尧、智歆歆等。第二站将于2013年5月至9月在尚德堡艾利森文化中心举行,展出曾成钢大型组雕《大觉者》系列作品。
“共振计划”丹麦站由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丹麦奥古斯滕艺术中心以及尚德堡艾利森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策展人粟多壮、沃尔夫冈·格兰,学术主持唐尧、尤根·费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