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孙晓芳 吴殿玉 张连刚写生作品展

2015-05-11 14:39

  又是人间四月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著名画家杜月涛教授的学生孙晓芳、吴殿玉、张连刚牵手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已随杜老师来菏泽写生,并遵老师之嘱送我一本中国书店刚刚出版发行的新书。我一看,是《杜月涛和他的同学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名家工作室高研班师生作品集》,本书选录了杜先生与他的10位得意门生的部分山水花鸟画作品。捧书在手,墨香扑面,顿感耳目一新。匆览一过,图文兼备,庄重典雅,更觉内涵丰富。随即即兴赋诗一首,表达欣喜赞赏之情。“开卷阅罢心自惊,感佩杜门俱精英,写尽天下富贵色,笔墨传神铸丹青”。杜月涛是我的老朋友,每年都会率徒来菏泽写生,往年都是先打个招呼,问明花期再来。殊料今年牡丹花刚刚含苞待放,他便悄然潜入,看来是有些迫不及待了。于是又题诗一首,聊表未告有怨的情怀。“春风撩拨百花秀,牡丹相思因人瘦,月涛入园悄无声,原来已约黄昏后”。虽是戏谑调侃,却也道出了我与月涛相识相知多年的交情,以及他对牡丹花一往情深的爱情。


  及至与月涛见面,自然是一番叙旧道新的开怀畅谈。谈笑间,他郑重地告诉我,准备让孙晓芳、吴殿玉、张连刚联合在家乡举办一次写生作品展,并告诉我已经给市文化部门联系好,同时叮嘱我要为这次画展写几句话,说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的角色和言论都是不能缺席的。细想之下,言之有理,盛情委实难却。月涛是我敬重的画家朋友,又是学院美术系兼职教授自不必说,单就孙晓芳三人都是菏泽籍的青年才俊,又都是菏泽学院美术系的优秀毕业生而言,我就没有任何理由擅自推辞,只有积极成全、大力支持的份了。其实,促使我赞成和支持这次画展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对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 杜月涛的画论和画风


  月涛1963年生于齐国故都淄博,自幼在祖父的引导下博通经史,与书无所不窥,家学渊源为他日后在中国画学习和创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他出道很早,22岁时即闻名于中国画坛,后潜心20余年,博览群书,遍访名师,多方深造,广收博取,终至学成归世,厚积薄发,以崭新的风貌跻身画坛。月涛是一个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学者。他所倡导的“继承我传承”,“技与道、知与行合一”“学、厚、格、古”“作名画不做名人”等艺术主张,既富中国传统画论的精髓,又具现代书画中西融通的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古典画论的精彩表述,他一向所坚持的就是这种神圣的中国传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绘画实践,这让他的作品高端典雅,独具特色。他的花鸟画,特别是千姿百态的牡丹,有生机,有气势,新颖别致。从具象到意象又到抽象,既见传统功夫,又极富创造精神。有人说月涛是怪杰,是豪侠,指的就是他创作中的独辟蹊径和大胆创新。有人说月涛是“有大魄力者”,指的就是他对艺术的虔诚和胆魄,继承传统而又不囿于传统,志在去弊求新,夺造化,移精神。他描画的是花鸟的自然状态,而透露的却是花的魂、鸟的魂,是花鸟形而上的性灵和神韵。他长期坚持写生,从北京到西双版纳,到洛阳,又到菏泽,一路追赶春天的脚步,一路追逐花信花讯,从太行山到黄山,到桂林,又到吕梁,一路追赶艳阳皎月,一路追逐酷暑热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转就是一年。写生原本是画家必备的功课,但是像杜月涛师徒这样数十年如一日“苦行僧”式的游走,“候鸟式”的迁徙,能够吃得如此这般苦的画家,我所知道的不多。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敬仰,对人生意志的磨练。应当说,月涛所获得的创作成绩和良好奖誉,都是大自然对他的馈赠。这样的艺术家在当今中国应当是越多越好。


  第二、办展者的乡情和才华


  晓芳、殿玉、连刚都是土生土长的菏泽人,相继毕业于菏泽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2013年一同进入杜月涛教授指导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继续深造。是菏泽这方生长国花牡丹的沃土养育了他们,是菏泽学院美术系这个优势学科的人文内涵培育了他们,是名校清华大学的高风和名师杜月涛教授的博学造就了他们。因为每年他们都跟随老师来菏泽写生,我与他们多有接触。他们对导师的尊重,对艺术的虔诚,对牡丹的痴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母校的眷恋,对故土的热爱,对身为菏泽人,学院人的自豪,也让我深为感动。这种勇闯世界、学有所成但又不忘根本的青年后生,应当是走出菏泽的成功人士的美德。三个人都面临高研班毕业,这次联袂办展,正是毕业前的一次成果展示,是菏泽人对家乡的一次回报,是学院人对母校的一种回馈,也是学校对校友的一种奖掖。总之是件可圈可点、可喜可贺的好事情。


  办展者都是勤奋刻苦又颇具才华的年轻人,他们虽然同出师门,但也各有所悟,各具特色。孙晓芳生情文静庄重,又是高研班的班长,自然就显得比较成熟。她的画风古朴、清纯,笔下的花鸟系列简洁自然,清新典雅,灵动大气,让人赏心悦目。吴殿玉性格内敛,略带腼腆,眼镜更添了几分斯文和内秀。他的画风朴实、恬静,笔下的花鸟系列大方秀雅,朴实明快,浑然天成,让人雅俗共赏。张连刚生性活波泼辣,脸上常挂着和善的微笑。他的画风雄浑豪放,有张力,笔下的花鸟系列如矿出金,如铅出银,清风扑面,酣畅淋漓,让人目不暇顾。三人所展的作品都是写生创作的精品,与导师的大作相比,虽然在结构布局和笔墨功夫上尚显稚嫩,但毕竟得其真传,悟其实道,起点高,路子正,画风好,一开始就走出了可望大成的第一步。可谓名师出高徒,“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有蜻蜓在上头”。


  第三、 艺术家的培养和成长


  三位青年学子首展成功,初露锋芒,给中国牡丹之都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由此让我想到艺术家的培养和成长,想到艺术传承的实践和规律,想到杜月涛“亲近自然,造化育人”之路的探索和成功。月涛身居京都,家有娇妻爱子,他满可以按部就班地带学生,循规蹈矩地过日子,坐享京城的荣华和家庭的温馨。但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子,带领学生走出京门,走向全国,到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中写生创作,长期来坚持不懈,乐此不疲。他的治艺之道,就是在行进中体验、思考,以求不断开阔胸襟,提高境界。他的课徒之道,就是把课堂搬到田野,让学生贴近自然,接通地气,把所学的理论在写生实践和感悟自然中融会贯通,从而入心入脑。他特别推重意境,认为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他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在写生实践中捕捉到这种意境,使他们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让这种意境来打动、滋养、润泽学生身心,充实心灵空间,并以此“超逸”的审美取向去影响学生笔墨技法的发挥。他所提倡的写生绝不是机械地照猫画虎,更不是依样画瓢式的照抄自然,而是通过学生的长期学问修养去激活主观与客观的文化认知,达到笔墨与物的神奇转化。在临摹古代经典作品,打好基础之后,再拿着毛笔直接去大自然中写生,把情绪和感觉画进去。这种受大师李可染启发的做法,可以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与生机活力。我觉得,这才是中国古典画论的真传统,真精神。“写生即写心”,写生复写意,这是杜月涛继承创新的成功实践,也是他教给学生的毕生功课。


  有位画坛名家说:“杜月涛的艺术道路可视为延续文人书画传统而求新变的路向。如果没有胜于古人的气势,这一路向难有希望”。这是对杜月涛的真正理解和真心关注,也是一种真诚的激励。凭我对杜月涛的了解,他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正因为他是与众不同的杜月涛。“有志者事竟成”,走过春夏秋冬的杜月涛气势已经胜于古人,他所选择的路向成功在望。这是我由衷的期待,因为这次三位杜门学子的画展,似乎让我们一叶知秋,已经看到了希望的光亮。

作者 张存金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