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脚在都市,一脚在泥土”——巡展深圳站即将开幕

  “墨彩行履——2015邹明绘画作品展”近日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南京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7月17日,巡展回到深圳,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昨日,本报记者专访画家邹明——“一脚在都市,一脚在泥土”

  两个月内完成3个作品展,脚步遍及北京、南京,深圳,画家邹明用画作实现对自己的艺术承诺。记者获悉,“墨彩行履——邹明绘画作品展”分别于6月3日至1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6月17日至23日在南京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7月17日,深圳站展览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昨日,邹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巡展展出的是自己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彩墨、水墨、综合绘画以及陶艺作品百余件,呈现不同时期的追求,实现对艺术生命的一次回顾。

  邹明1955年生于安徽, 1983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造型美术系,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曾任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现为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深圳画院签约画家。

  其作品入选第二、三、五、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第九届全国美展,三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内外画展;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铜奖,优秀奖;“欧洲艺术家联盟”颁发的“欧洲艺术奖”;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并出版个人画集和专著13部,其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当代中国“新水墨”代表画家

  问:如何看待美术界对你“当代中国‘新水墨’代表画家”的称谓?

  答:“画画对我来说,是一个自觉行为。当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把我界定为‘新水墨’代表画家的时候,是对我多年来在水墨画探讨上的一种肯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画展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孙克、王镛等也给予我同样的评价。这给了我一种自信,也是对我近年来在水墨画探讨上的一种认同。我始终认为,绘画的探索是建构在对文化的思考上,‘新水墨’的‘新’首先是它的时代特征——对当下艺术语境的一种拷问。‘新水墨’相对传统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延展与传承,更多的是对当下文化的关照和反思。”

  “在绘画个人风格的形式过程中,我一直坚持顺其自然和水到渠成,并非在某一种程式化的轨迹上约束自己,而是想顺应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对艺术和文化的思考,追求属于个人的绘画语境。”

  问:从北京、南京到深圳,“墨彩行履”巡展想表达怎样的绘画理念?

  答:“此次展出的是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深圳创作的彩墨、水墨、综合绘画以及陶艺作品,以期呈现不同时期的追求,做为一个过程和心历的回顾。‘墨彩行履’由前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勃舒题词,更多的是感受前辈对我的关爱与期许。在我的绘画生活中,一直行走在路上,走了30余年,我想继续走下去,寻找自己内心的一种极致,个性与笃定。”

  “此次巡展发端于北京,在中国美术最高殿堂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只是一种心愿的实现,更在于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转战南京,那是一块我曾经生活过的热土,更多的是一种怀念,用作品做媒介,表述自己对过往的眷恋;回到深圳,这是我目前生命历程中留下最多记忆的地方,有一种感恩的情怀,希望用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或许,这也是告别过往,重新开始的一个节点。”

  从“江南”到“深南”

  问:“文集命名《从江南到深南》,有何深意?”

  答:“这次巡展,特意出版文集《从江南到深南》,不只是记录他人对我的评述,更多的是我多年来积累的思索和总结。”

  “江南,深南,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从生活了十余年的江南无锡到南国深圳,又是二十五载。书稿除了画评,大多都是我从江南到深圳所写的论文、随笔、游记和诗歌,近30万字,记录了我行走在路上的印迹,有对绘画理论的思辨,对绘画表现的体验,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还有一小部分彩墨、水墨、综合绘画、雕塑和陶艺等作品图集,可谓是一个画家生活和艺术的缩影。”

  “从江南到深南,也是一个漫长的心历变迁。江南于我,已是一个背影,写江南,画江南,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同样经历了岁月的历练。跟着时光行走,不断有新的发现,属于我个性的江南,已不只是眼中的江南,更是心的江南。江南的水乡和深圳的都市成为我绘画的两大命题。我常戏称自己‘一脚在都市,一脚在泥土’,当用绘画去表现这些内容时,拂去了表面的甜香,沉淀下来的才是我苦苦思索的艺术命题——生命本身。”

  “如果说大学教师是我的职业,那么绘画艺术则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方向。‘墨彩行履’,是我生命的一个轨迹;从江南到深南,记录的不只是时间与地域的变迁,重要的是的是‘心历’,而非仅仅‘经历’。”

  问:“哪些人和事对你的创作影响最大?”

  答:“在我的生命中,给我艺术启蒙及最大影响的首先是我的母亲。童年时,母亲教我练书法、写日记、学画画,在她身边,我渐渐熟悉并喜爱上笔与墨的表达。那个时候,我从未想过,画笔将陪伴我一生。一路走来,虽未专门师承某位老师,但许多画界前辈和同行给了我不同的指引和影响。”

  “更多的是行走和经历。多年来,我独自游历各个国家和地区,孤独,给了我思考的空间,寂寞,让我的灵魂得到升华。回头想想,曾经经历的种种苦难,反而给了我艺术的滋养。我的内心,向往一种凝重与悲壮。在西藏和大西北,撞击我的不只是大自然的广袤和博大,来自心灵的回想一次次在我笔端呈现,几乎是喷流而出。记得1998年春节,我只身前往敦煌,偌大景区,只有我一人独自与大自然对话,彼时的创作,如有神助。”

  “一脚在都市,一脚在泥土”

  问:“业界,市场和观众,最想获得谁的认可?”

  答:“平心而论,首先是对自己的认可。绘画是一种自我的解读与表现。从专业来说,业界的认同,是一种期待;市场和观众,往往是自然反映。作为画家,首先要画出好的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交给读画的人,共同完成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想象。”

  问:“心目中最理想的创作状态是什么样?”

  答:“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创作是自由自在的状态。画自己想画的,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纯粹,简单而真实,仅此而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