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真理”中去“看见”

  最近在读几个西方艺术大师——伦勃朗、塞尚、梵高、卢奥、巴尔蒂斯的传记、谈话录和随笔中,看到了他们作品背后一种隐秘的力量,我想正是这种力量撑起他们作品的无限魅力。这力量更多来自信仰深层的思考,一种对生命的思考,是在寻求“真理”的心路历程上的“看见”。他们在意愿上倾向内观和宏观,反而看得真实,是在表象呈现中看到真实的存在,更易抓住内在的核,使得他们在艺术上得释放,也便不愿陷在外在表象的描摹里,而是回到像小孩子那般在绘画里自在的状态。另外,外在的美给人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刺激,而内在的美更触动人的心灵。这种大道理不必多谈,有深层经验的艺术家必然明白。

  建寿近两年也在试着靠近“真理”,在真理中“看见”。有次跟建寿聊天,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某些改变,便有意地去关注他在绘画上的变化。我看到,建寿的视角已经开始有些转变,从外在的美中更多地回到内在的关注。我知道这是因他信仰生命的改变。他开始放下自我,仰望,在人性中思考神性的美,借着人物和风景创作默想上帝初创时的美好。在他的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平静和安宁,除却了之前的某些浮躁和表面,开始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物象。我想,用心观察胜于用眼,眼睛所见难免陷入虚假,唯心灵的眼才可见真实,想遮是遮不住得。心里所见所思便会将视角投注其上,也便开始除却心里的繁杂。于是,显出平静和安宁,在生活中,也在艺术上。建寿近期的画中,我看到了平静中的淡淡温暖,不浓烈,像这冬日里的阳光。安宁中的喜乐与温情,或许与女儿的降生也有关吧。他近期的画与以前作品相比,多了些随性,少了些制作,开始回归本真,像个孩子。我在想,信仰何以让他有如此的改变?因艺术最怕虚假和谎言,而信仰使人走近真实,远离虚假和谎言,也多了份相信、盼望和爱。

  建寿的画很多,在此就其中我比较倾心的两张简单赘述几句。《柔和的晨光》,整个画面上透出一种静谧的时间感,定格在那一瞬间,心也跟着平静下来,世界一切的纷扰如同被窗户隔离在外了,心也简单了,平日里追逐的那些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阳光从落地窗户温柔地进入,女孩从手中翻动的书页上游离,不知在想些什么。画面清透的色泽,既不沉闷,也没有刺激性的色彩,显出不同物象质感中隐约透出的时间痕迹。整个画面在敞开中,却又好像沉静地锁闭着。

  一幅画若在笔端顺着心里的感受行云流水般出来,会像极了知心朋友间的对谈。建寿近期的画就给我这种感觉,眼睛在远(被画者)近处(画面)来回游走,画笔在画布上率性挥洒,很像画者、被画者、画面三者的闲谈,《金刚树下的少女》就是这样。听说这是去年夏天他在厦门时画的。晴天的树荫下,女孩斜倚在橡皮树上,忧郁的沉思中也许已经忘记了正在做模特儿吧。画面极少拖沓之处,除了脸部着笔和费心较多,整幅画可以看出几乎是在顺利中完成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头部左上角处不多的鲜亮颜色提神般地为画面增了色,既把画面从沉闷压抑中脱离出来,又使观看着的视角转移到了主角深沉的神情上。

  关于他作品中太多具体的画面阐释不想多加描述,免得陷入个人狭隘的图解绘画的尴尬中。希望建寿更加向内观看,在真实中看见,看见自己,看见那本真的美,也更加看见那真实的存在。建寿的绘画虽有欠缺,但相信,绘画上所缺乏的,在时间里会被生命的成长逐渐补充。

昌旭正

2014年12月10日

于北京高碑店中国油画院

作者:昌旭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