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键词:中国画、图式语言、创新
在纷繁复杂的当代中国画坛,图式语言的创新几乎成为困扰每一位创作者的命题。在高扬个性解放,独立价值理念的当代艺术界,五花八门的风格样式看得人眼花缭乱。尤其是70、80后的年轻艺术创作群体的崛起,他们前卫的思维方式,新奇的表现手法,另类的题材内容,使中国画在图式语言的创新上大大超过了前代。每个创作者都试图创造出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图式语言,藉此在这繁芜的中国画界露脸、亮相以至立足,就积极的态度来看,这确实给原本按部就班的中国画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这一点来看,困扰众多创作者的创新问题似乎正在得到解决。但冷静的想一想,情况真的如此乐观吗?这是一个值得商榷并丞待解决的命题。
从古至今,中国画的面貌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图式语言的创新。历代画家都非常重视图式语言的确立。“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皇家富贵,徐熙野逸”就很生动的反映了古代画家对独立图式语言的追求与探索。一提起黄宾虹,我们会想到浑厚华滋的笔墨;一提起齐白石,我们会先想到工虫意草。这些独立的图式语言的创新是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提倡有价值的图式语言创新,而那些单纯为了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而进行的“创新”,我们谨持质疑的态度。
创作者探索实践去寻求自己的艺术符号,这有利于中国画图式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客观上,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当下,许多创作者在创新的大旗下,脱离中国画的现实存在,搞出一些怪异的,让人看不懂的符号。再把这些所谓的“作品”配一个玄而又玄,虚无飘渺的名字,就自鸣得意,自以为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摆几个几何形就说有构成美,画的乱麻一团就说有神秘感。或者只是一味强调技术制作,几乎不受绘画的哲学观、美学观所左右。把绘画的技法表现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技法已不是为绘画服务,“炫技”成为创作者的追求,使中国画掉入制作误区。傅雷曾这样说道:“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都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只注重手段的人,必然会忘记他们的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创作方向促使中国画逐渐失去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同时走向了特技表演的把戏舞台。使得画中国画成为“孤芳自赏”的自我陶醉,还美其名曰:“不被世俗理解!”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照笔者看来,不免有欺世盗名,混淆视听之嫌。扪心自问,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究竟有多少呢?也只有其本人才晓得了!这种所谓的“创新”让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模糊不清。所以如何进行中国画图式语言的创新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国画的图式语言创新首先是放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大背景里,这当然不是说要排斥传统或者一刀切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继承和对西画的借鉴都是我们对中国画图式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真正的图式语言创新,它离不开对中国哲学、美学的深层思考,结合时代特征,不断糅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民族本色的基础上大胆引进、创造个性,既尊重自身的独立价值,又要考虑到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习惯,创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中国画图式语言,只有这样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才经得住历史考验,以至留存后代。周韶华先生对此看得透彻:“要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以便创造出一种既有饱满的东方文化色泽,又有现代风采的新型山水画。”在当代中国画坛,还是有很多画家的图式语言的确立是成功而有意义的。贾又福透过点、线、面不同皴法所表现出来的形与色,赋予山水以灵魂、情感和个性,他所形成的视觉语言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视域,藉自然山水的符号表现一种宇宙心像,拓展了山水画概念的外延。彭先诚“加胶”的没骨法注重直觉和偶得的水墨关系,创造出的意象人物画清雅、明丽、单纯、拙朴,且灵气迫人,高古而具有现代精神。江宏伟的画中洗、擦、拓的技法运用将花鸟画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刘国松创造性地发明了纸筋法,别出心裁地表现岩石,视觉语言的变化效果充分显现。
图式语言的建立无论对于艺术家本人的风格形成,还是推动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图式语言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滴水穿石的不断积累以至水到渠成的过程。而绝非急功近利,单纯为了与众不同而进行的盲目“创新”。而这种盲目“创新”,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者,特别是年青的创作者和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负面影响是大为严重的,致使许多人不再潜心于埋头钻研,置艺术学习归律和艺术创作规律以不顾,忙着去搞自己的“发明创造”,使尽浑身解数,别造新花样以求吸引人们的眼球。当然我们鼓励创作者去创新,没有创新中国画就不能向前发展,但要看这种创造发明是在什么基础上的发明创造,如果没有艺术创作规律和独立思想作后盾,而是单独为了炫耀特技,那么无论此种创造发明多么具有独创精神,在技术上多么让人难以企及,最终都是苍白无力的。有价值的图式语言的建立是建立在对自身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加之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前代艺术价值之所以能够为后世所师法,是经过几十年乃至一生的不懈努力实践与探索才形成自己的独立语言,独特样式。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发奇想所产生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释的正是这个道理。
观当代画坛,样式风格已经“足够繁多”,不可谓不繁荣,关键在于缺少站得稳,立得住,经得起时间检验和推敲的样式风格。单纯地追求浅表图式语言的制作表演,这与中国画所追求的学术价值是完全不相符的,如果让这股浮躁之风继续蔓延,很多画家不再执著于体格的探索和精神的诉求,绘画将只流于浅薄的形式,同时失去了中国画作为东方美学的独立价值,中国画的未来发展将走向非健康之路。所以中国画的创作者在当代人文环境中,应该用更大的身心投入来感悟新的时代,必须用现代思维、现代视角面对现实,经过艰苦实践建立新型的图式语言体系。邵洛羊在《中国画应该姓中》一书中所提到的“源不可忘、流不可断、继承有序、发展有律、借鉴有度、出新有据”可谓是技法语言革新的前提和原则。于中国画创作群体而言,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份子,有幸忝其名,借用胡适先生的话奉劝各位一句:还是“多研究些学问,少谈些主义”吧!
作者: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 陈文文
作者:陈文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