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30 16:52
“非遗”是一座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的表现,也是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活文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传承人队伍的培养、“非遗”的“活态”传承,以及如何让古老“非遗”重新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课题。
传承人既是“非遗”的承载者,又是让“非遗”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近年来,莆田市全力挖掘和培养“非遗”传承人,阶段性成果已经显现。日前,福建省第四批“非遗”传承人推荐名单进行公示,其中,“九鲤灯舞”的传承人陈文世、“惠洋十音”的传承人方聪翠等22名莆田传承人榜上有名。
但是,“非遗”被抢救性保护下来后,是让它们成为冰冷橱窗里的历史“遗留品”,还是赋予它们新的生机,让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活态”传承?
事实上,在出现“非遗”这个概念之前,无数的艺术门类、信俗等等,已经根植于民间土壤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们是民间文化的“土特产”,是一方百姓日常的生活习惯,也是他们最浓郁的乡愁。
黄石镇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创新,包括打造精品舞台项目,推动“非遗”进校园、入社区等,让“非遗”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大众的视野,唤起人们对“非遗”的感性认识和传承意识,不禁让人拍手叫好。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