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30 22:10
除了个位数的世界顶级大师,当代艺术中坚性的主体艺术家都有其群落,分享展览、学术框架、区域政策、画廊销售等资源。如上海以没顶画廊和松江艺术区为核心的“没顶公司”群落,又如广州以五家非营利机构为核心的“五行会”群落,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也有着依托师门的艺术家群落。
艺术家群落源于机构分工与资源共享,以形成稳定紧密的区域共同体生产模式。通常需要有四点基础设施建设方能成活:一、便宜而适合作为艺术工作室的艺术区规划;二、租金便宜地段适宜的画廊区;三、包括出版功能在内的非营利性实验项目机构;四、具有活力与权威性的大型美术馆。
日前发布的《广州当代艺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私人美术馆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占到全国总量的73%,北京地区以35%位居榜首 ,广州23%居第二,上海占比15%。但是美术馆何以形成自我造血的机制,核心竞争力,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
为什么广州私人美术馆的数量大于上海,交易额却不然?
美术馆的场馆建设、策展定位、导向作用、收藏研究、藏品都影响着美术馆的公信力和受众,美术馆一定要具备国际性才能有足够的观展人群和国际影响力。美术馆的运营还需要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观展人群。上海是将近现代工业文明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元素充分融入江南文化,以开放的环境和健全的机制让艺术生态圈得以发展。广州不仅具备经济实力,还拥有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优势,如此看来,振兴广州当代艺术,似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邱治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