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望雪纳凉——北京的雪景

  立秋后,北京虽不似前几日那样热浪滚滚,但是依旧是闷热难耐,不禁对北京的冬天多了一些期待。不如我们一起望雪纳凉吧。

  北京的雪景是魅力无穷的,故宫是北京赏雪的最佳去处。看雪飘落在故宫的红墙上,在宽广中品味历史的厚重,去感受一座皇宫浩大的气势。少了许多平日里的喧嚣,多了些平和静谧,白雪镶红墙,碎玉坠琼芳,宏伟的建筑,历史的沧桑,雪后的故宫,让人惊艳。

李小可《宫雪》 2003年

  《宫雪》利用雪之洁净、宫之森严的物象,采用水墨山水的没骨法加以表现。浓缩了那段历史沧桑、金碧辉煌、流檐飞丹、时代演变;又呈现了这座古建筑群的鳞次栉比、肃穆庄严、华美高贵、经久不变的气质。大胆泼辣的用墨,酷似大写意花鸟的笔法;单纯黑、白、灰的墨阶提炼,彰显痛快淋漓的画风。留白,是这幅佳作的看点。作者排除枝节,化繁为简,仅用数根变化的灰墨线放在特定的位置,就挤兑出覆盖于故宫和近景古木枝干的皑皑白雪。宫墙的色彩加入了墨的成分,既有着写实的效应,又丰富了画面的变化。

  一幅好的没骨写意山水,考验画家对笔墨的掌控能力,绝非一日之功。

——韩阳

李小可 《皇城雪》 2010年

李小可 《深宫雪》 2010年

  北京的雪景好看,是因为她有着独特的建筑和历史。虽然现在的四合院、老建筑都不及旧时那般规模,但是一些胡同,特色的建筑物还是被保留下来了。登高望远,一栋栋高低不一的居民房,间或着一些老建筑。依稀可见横平竖直的道路相互交叉着,道路的边缘已被大雪掩盖的分不出界限。一排排的枯木,整齐的站在那里,枝头压满了雪。深色的树枝,更显得雪的苍白,老城墙的绯红,城楼的沧桑。

李小可 《神路街的雪》 2008年

李小可 《晴雪》 2008年

  同样是表现北京的雪景,画家在这幅作品里所要表达的是水墨与现代构成的装饰美。一种或几种形象作为符号有序排列的时候就成了图案般的装饰,而稍加变化就出现了疏密、轻重、急缓的节奏,这就是音乐,此作正是这个理念的成功尝试。

  从大的方面看,白塔、树干和平房的墙体是面的形象符号,屋面白雪虚掩的瓦当、自由伸展的树枝是线的形象符号,两者各呈“s”状的交错穿插排列,互为衬托,既起到了描物状形的作用,又增加了美感。从笔墨运用方面看,画面形象符号恰好给予了笔墨适宜的分工,面以大笔泼墨,线以小笔书写,不失水墨画的本分,独辟蹊径地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崭新样式。这也是作者个人风格有别于他人的鲜明特征之一。此外,画面里唯一的红色运用也是其独具匠心的美妙之处。升起的红日与半露的春联,一圆一矩,不仅活跃了画面本身,也有呼应的审美情趣。

——韩阳

李小可《京城雪后》 2014年

  雪后的北京,色彩并不丰富,整个四九城换上了一层洁白素净的状容,虽然没有了平时五彩斑斓的艳丽,却多了几分整洁和清净,不失为一种别样的美丽。但是总能在远处见到一些或微黄或粉红或灰白的建筑,虽然在白雪的映衬之下有些黯然,但有了这些色调,多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李小可《雪后》 2002年

李小可 《京雪》 2008年

李小可 《雪》 2010年

  作为在北方长大的孩子,对雪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雪承载了太多对家乡的记忆和留念。拥着冬雪在夕阳的余辉里,红妆素裹,也是一种温暖。只有雪后的冷清才衬得上北京冬日的寒素和清莹,映照出它的万千温柔。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