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戏画”碎语

  生命的直觉,令我重拾心中要画的东西时,落墨的画,便是戏剧人物。这直觉,唤起我对少年的追忆,我的高中时代,去了湘潭市京剧团当了五年舞台美工。湘潭,生养我的故土。那时,故乡的天空,蓝!蓝透的苍穹,竟是那么地纯净!让一颗懵懂少年的心,常常遐思于辽阔蔚蓝的天空。湘江的水,也是那么地清,清澈得像一条蓝绿透明的薄丝,婉转地流向遥远的天边。它潜藏着故乡人的梦,巨大古老的梦!我把梦的秘语,私帧在一片小小的舟叶上,而今,早已驶离港湾,在生命的风尘里,飘浮异乡已有了三十几个春秋。

  我从剧团观看了剧场舞台人生的沉浮,由“戏”的小舞台,延释出人生的大舞台。品味人生,细嚼悲欢与甘苦,这生命的悲欣交集,这人生,原本就是一场戏,一部我内必要表达的“戏”曲。

  中国“戏画”形态的出现,最让我激动不已的是汉代石刻壁画,汉代的戏俑陶雕,均亦造型简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兼装饰又稚拙,超凡逸趣,禅骨仙气,想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汉以后的隋唐戏俑戏画壁画,乃至“唐三彩”的瓷雕戏俑,除工艺成就外,气场雍容富贵,色彩斑斓华丽,一代大唐极尽金碧辉煌的王朝,而艺术却不失其雅致,尽观之,喜也;但却又给我少了点艺术精神至高的体验,或许我更尊戏画以外汉代“禅仙”之气象,观“戏画”也能使你产生超尘脱俗,是人世间戏外的欢乐;这“戏画”,何不令人对人生产生某种无穷无尽的冥思......宋代“戏画”刻本遗稿,造型繁琐,刻意求形似。元朝有元曲“戏话”,理应给“戏画”注入丰富的内容,元至明代,“戏画”我看到的清清淡淡,内心不着浪花。惟入清至民国初期,戏画蔚然壮观,叹为观止,二百多年前,微戏进京,国粹诞生,有了京剧。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喜欢逛戏院,随之戏画有了工笔着彩,画戏曲情节,造型适度变形,形神兼得,构图生动,色彩丰富尤于华丽的戏服,精美绝伦,就工笔彩绘戏画,后人至今难逾少见佳作。除此外,亦有大量的木刻彩印戏画存世,有皮影戏画,剪纸戏画,木偶戏人等,均源自于民间,颇让人对戏画这一画种滋生出绵绵的回望,点点浸入生命的血液。

  今人画戏画,上世纪中叶,以写意作画,笔墨极简,造型入稚求拙,天真烂漫,借戏画写性情,这种稚趣见拙以形似求神似的文人品质,乃关良第一人,与他并肩作戏画的还有同属海归派的林风眠先生,他开创了西方技法入中国画戏画的先河。

  袁耀奇甲午正月十五日

  写于广州天河五山书房

作者:袁耀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