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唯一的一位楷书、行书、草书都获得过全国大奖并且连续获一等奖的书法家。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陈海良在创作》

这两年开始,我对魏晋书法进行了再一次的挖掘与移植,也就是花更大个功夫去研究,为什么这么做呢?要是注意观察当代的中国书坛,比如,前十几年的时候,中国书坛流行王铎风,尤其以河南为最密集,几乎成了中原书风的主干。

但是,几年之后,王铎书风开始衰落了,为什么?不是王铎不好,是很多学王铎的只是围绕着王铎原地踏步,他们只看到了王铎的变形、缠绕甚至错以为王铎的扭动就是鼓努为力,孰不知王铎的 “笔力可扛鼎 ”乃五百年来第一人?孰不知王铎就是从二王(主要是王献之和淳化阁贴)里面 “拓而为大 ”来的?

那么,如果学习明清行草书,而没有对二王或者魏晋书法有过深刻的研究,只能是缘木求鱼或者刻舟求剑。王铎就是把二王(包括阁贴中的名臣书法)放大了,这里面就有一个结构和空间的问题,还有一个笔法的问题。不懂魏晋笔法,势必会让笔势不连绵、不连贯、不能连续发力。不懂结构,那只能是缠绕,最后把自己越勒越紧、结构缩成一团做狰狞状。

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是需要“意临”作品的,为什么要意临?意临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是借助某件古人书法作品的章法、文字结构、用笔、线形等元素,进行的带有临摹意味的创作“实验”。

古人也曾经对于他们前代以及他们的“古人”做过很多类似的“意临”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铎。他有很多传世的意临作品,不仅把阁贴中的小手札意临放大成丈二条幅,而且还把线条用另外一种方法加粗、加进连绵的手法、把章法改装成另外的格式等等......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李白诗意图》

吴昌硕也有实临《石鼓》和意临《石鼓》等范本。研究一个书法家, 往往他们的临摹之作是最有研究价值的。通过实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理解古人技法的。

比如,很多传世经典作品是“刻本”,而“刻本”往往隐藏和掩盖了很多“墨迹本”中的细节和技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们会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理解,把那些近乎“湮没”的细节发现并表现出来,让我们通过他们来透视古人。

如果实临是书法家对古人书法的理解、继承的一种手段和途径的话,那么,意临则是他们把审美、思想和创造力融进古代经典中的一个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也最能窥测到一个书法家风格的形成过程、他的审美趋向、如何改造和取舍古代经典技法和精神的诸多因素,这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所以,对一个书法家意临作品的研究,我们就可以以古代作品为参照物,找出他对于参照物是如何进行取舍的、何继承,拆解古人的经典书法的方法和思维!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荣宝斋展品》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荣宝斋展品》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唐诗三首》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元人诗》

陈海良:一个懂得书法的书家,需要“意临”

《苏轼论书》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