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孟昭俊:一片丹心寄书海

  此前,友人寄来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孟昭俊书法集》一书,厚厚的、沉甸甸的,迫不及待地打开,与学绘画的同事一起欣赏,我们都忍不住啧啧称赞其为“全才”“全能型”大家。书法难,千锤百炼,写好一种字体也不易,而多种字体皆能驾驭更是难上加难,孟昭俊先生则是几近完美地呈现了他行、草、隶、楷、篆的功力,洋洋洒洒,有如曲水流觞,有如明月入怀,或卷或舒,乍轻乍重,馀霞照人。这本书法集变得异常珍贵和沉重起来,想放下慢慢赏析,又不忍放下。说实在的,多少的书画册子都如同鸡肋,被我们随手一扔或是束之高阁,而这本付诸了孟先生心血的书法集,让人看到了他的虔诚和坚守,而透过这些力作,已然如同见到他本人,并肃然起敬。

vNLvpP9UBWGHEWqs4HZ1bgul6xtBPDZJYclCF7aQ.jpg

汉高祖 刘邦 大风歌 258x106cm

  后来我到孟昭俊先生在北京宋庄艺术区的工作室参观,在挂满了书法作品的空间里,一一观摩,仍然只能心里暗暗赞叹其“真功夫”,可谓“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解。”当今书坛,徒有虚名者多,博人眼球者多,“江湖”者多,钓名沽誉者多,而“真功夫”则罕见。

EQAJEqynmfekbaONlsbQ0Rhv2hVJAwEptWh7Mcd0.jpg

碑刻 苏轼 前赤壁赋 138x69cm

  想要写写孟老,又久久未曾落笔,其厚重让我不敢贸然动笔,于是一遍遍翻阅其书法集,领悟其人、其品格、其追求,感受他五六十年来对于书法的执着和热爱,艺术带给他的那些艰苦、困惑、酸涩、孤独、喜悦等五味俱全的人生,如同与先生一场静穆的对谈。

7oJB39ibdLWiPcyESQcoAEsWSL0Z11F1ywVNJWPR.jpg

  孟昭俊先生1941年生于江苏沛县,儿时在田间看到残垣断碑上的文字,便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写出这样秀美庄严的文字,没有老师,没有字帖,是这些饱含历史的碑石残垣启蒙了他对书法的喜爱,尔后民国时期家里老人的手写稿成了他的字帖,没有纸也不要紧,以地为纸,以树枝为笔,就这样乐此不疲地开启了他的书法之路。

wYUOloQE4dfOrAwqN7kKku7J0AvTVbwk0fCzizy3.jpg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好像就是为了某一事业而生,带着天然的敏感和专注,并持久地努力和坚守,择一事而终老,书法对于孟老就是这样的。从简单的喜爱到成为沛县文化馆担任书法辅导员,爱好和事业为一体,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又先后得名师林散之、启功、武中奇、尉天池、刘倩、刘艺等人的指导,让其在书法之路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长足的进步。林散之先生告诉他:“楷书行书未好好立下根本基础,一下骤然入到草书,非滑不可。你回去要立志学楷书,写十年二十年转入行书……楷书写汉碑、礼器、张迁、乙瑛。行书写释弘仁集、王羲之三藏碑,兴福寺碑……”这让孟昭俊先生有了正确的方向,他懂得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书法艺术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捷径,唯有文火慢煮,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深耕,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有从不曾停滞,从不曾满足,付出全部心血也甘之如饴。

9OLGEcKbFL2TsrxqVdheMdzdFKmaQvtbb2IJUjbJ.jpg

  受“大汉之源”文化的沉浸,及儒家思想影响的孟昭俊先生在书法上也表现出中和、中庸之美。项穆《书法雅言》曰:“且穹壤之间,莫不有规矩;人心之良,皆好乎中和。宫室,材木之相称也;烹炙,滋味之相调也;笙箫,音律之相协也,人皆悦之。使其大小之不称,酸辛之不调,宫商之不协,谁复取之哉!”他法自然而师造化,从心而不逾矩,在每种字体的表达上,殊途同归,以和谐之大美取胜。

incvPvF4pTbRLVfTfNSVwQeY8S7hiyJpl7ozrjgo.jpg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在沛县重修歌风台,修补歌风碑这一汉皇遗址的扩建项目上,孟昭俊先生为主要负责人,他跑遍北京、南京、山东、西安等地的碑林、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却发现都不符合沛县汉碑《大风歌》的拓片。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在《金石大字典》《四体大字典》《金石索》等文献资料上补齐“歌、飞、扬、威、故、乡、安、四、方”九个字,翻阅文献,对比研究,一遍一遍摹写,追索《大风歌》的精神和魂魄,最终以篆书书写,行列整齐,秀美雅正,由内而外,将汉文化的精髓刻写出来,赋予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样一种气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是这样一种严谨都治学精神,才使得一个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被得到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AqqmN8WQusl8lHhdyFcpGOmXz0lxzDaagh6dULH3.jpg

  除此之外,孟昭俊先生还勤写碑石,几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长时间伏于石碑上书写,数量之巨,功力之深,竟写了六千块碑有余。其书法沿袭了汉魏碑的法度森严、瘦劲刚健、气韵静穆,竭力达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揖》所言:“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之十美。可以说,现今已很少有书法家会下如此的硬功夫,孟老此举为中国书法史添了一笔新的财富,承前启后,继往世绝学,为后学树立典范。

sc1GfqSIssEredEE3Iq8AuwByGyrDoGr2OuDDLaA.jpg

  其草书《庄子》千米长卷,结合《庄子》浪漫、自由、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征,写至痛快处如飞鸟出林,不仅是写其形,更注重领悟其精神,注重对历史哲学的梳理和感悟,与古之圣贤碰撞交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学识、思想,用他自己的节奏、音符抒写心中的乐章。他也时常沐浴在明月美酒般的唐诗、香茗清风般的宋词世界里,甘愿为之忍受孤独,“独与天地精神而往来”,诗词歌赋带给他一个无比丰盈的世界,在绝大多数“书法家”为名利奔走时,他潜心磨练自己的笔墨,抒写心中逸气,内心坦然宁静。

RMBymrqUdcLt4jtWeb2H3eyVLaxT4RFgkOIqQNyd.jpg

  唐代张怀瓘在《书论》中说:“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书法之贵,贵在有底气,贵在文化的底蕴和修养上,贵在书者深厚学养的震慑力,古之书家,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博闻强识,而今之书家,多无敬畏之心,追名逐利鲜少读书,最终呈现出来的是盲目无知的粗鄙,错漏百出,俗成大病,贻笑大方。黄庭坚就曾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无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孟昭俊先生勤读诗书,以此滋养笔墨,使笔墨变得蕴藉深厚,内涵丰富,文气纵横,可读性极强。

i74XsUTqlICeNCP5rB3LpwGIkZAh61TcZZ5NKodN.jpg

  孟昭俊先生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如二王、颜真卿、米芾、王铎、董其昌、等人之长,还善于去自然中吸收养分,他说:“要师法造化,要善于在大自然中发现美。”书法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李阳冰曾说:“学书者之得力,不徒在书也,于山川天地可以得方圆流峙之形,日月星辰可以得昭回经纬之度,云霞草木可以得卷舒秀拙之态,衣冠文物可以得周旋揖让之容,眉目口耳可以得喜怒哀乐之情,虫鱼鸟兽可以得屈伸飞动之趣,骨角齿牙可以得安排分合之方,雷电风涛可以得惊驰汹涌之势。”中国书画讲究天人合一,世间万物,皆是道,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皆是书法,孟昭俊先生从古书中吸取精华,从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灵性,以兢兢业业的精神,超然物外的心境,和永不衰减的挚爱,写下了诸多灿若星辰的篇章。

2J1p2vBRiBPevqchCsDKNhmAzWs3GWdCnUrlDSyE.jpg

  孟昭俊先生在篆书、草书、行书、隶书、楷书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篆隶取法金文、汉碑,笔墨调剂,情趣展露,有条不紊。其隶书主要规模曹全、乙瑛等经典汉碑,于曹全处探得消息为多,不仅古朴典雅,沉着飘逸,亦得流美之姿。其草书蕴不求新求怪,而是力求和谐之美,“乍抑扬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优雅舒展,展现了坦坦荡荡的浩然之气。其行书隽秀,有“婉然芳树,穆如清风”之俊逸。纵观其书,可谓“俊秀”“秀美”,醇厚中有灵动,深邃而有魂魄。字如其人,虽未见其人,已然仿佛在与一个纯正不阿、赤诚、专一的大家交谈,并被感染,被打动,被感染,甚至被洗涤,洗涤尽内心的浮躁、功利和急迫。

tLOZxyhzlJYM7nUeLRlbNdZd3jGWmmRAHDseZcRn.jpg

庄子千米长卷1

Mbl8J4fYJxpyHBbDL12Geu9IdE2F0lMGEkDjTN0E.jpg

庄子千米长卷2

RsJap1PRVnhD9PCwTRr8687iZExIvqsiAr9Ob5fI.jpg

庄子千米长卷3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矣。”“笔墨性情,皆以其人性情为本”。论及了书法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是表现并寄托了书法家的为人胸襟和思想感情的。

yTs6XfUmWADAzspCdr8tJxPvMI2LUigTEW5MWlOG.jpg

LjV0TzQ0o8jeA3aijmQu6rBJycpmESOSTBHb3Bme.jpg

  于孟昭俊先生来说,书法是其一生挚爱和精神的寄托;而于当代混乱的书坛而言,得孟先生,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F9qYTBXjgsY4iJ4F8kcYwRkBjYOZn6J2BqdNxVRw.jpg

pB8YC1bhsYiSIhsXGuX0Nd3dSrkuGcK2VssE7iTM.jpg

​  作者:李海浪,艺术评论家,古典文学硕士,师从敦煌学大家伏俊琏。Art Touch 艺术平台总编,《颂雅风——财富顾问》杂志副总编,新浪收藏、搜狐《中国民航》《艺术品鉴》等多家媒体主笔,有着多年的传媒经验,深耕于文学和艺术的鉴赏与评论。并为诸多名家撰写评论,如郭怡琮、霍春阳、田黎明、王明明、王根生、胡石等上百位艺术家。

作者:李海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