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明成祖朱棣虽然取得天下的手段是不光彩的,但是其在位二十二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制瓷工艺大大进步,使其在继承元瓷工艺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所创新。鲜红釉、甜白釉就是那一时期的代表,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广泛影响于后世。永乐年间,景德镇所制一种白瓷,釉色莹润,如脂似玉的白,迎光透视呈肉红色,给人甜甜的感觉,故称“甜白”,也叫“填白”。这种甜白瓷,反映了永乐皇帝朱棣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当时工匠的高超制瓷技艺。
从中国历史看,统治者的喜好往往会影响制瓷业的走向。明代永乐年间(1360-1424),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两京宫廷所需用瓷大增,客观上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永乐年间出产“甜白瓷”,以薄胎而有暗花者为佳。在白瓷的发展进程中,甜白瓷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它比唐宋时期的白瓷、元代的卵白瓷更纯洁更滋润更剔透,因此,更令人爱不释手。
永乐甜白瓷之所以与其他白瓷不同,是因为工匠们在瓷胎时增加了高岭土的比重,以固定造型;精洗原料,以增加白度和透光度;配料中增加铝氧含量,提高烧制温度与瓷胎强度;改进装匣支烧方法,提高成品质量。工艺的改革,让白瓷面目一新。又甜又白的甜白瓷,其足边和折角积釉处还常常闪烁灰青色的光泽,让人观之叫绝。
永乐甜白这种高质量白瓷的诞生,为青花、釉里红的彩绘作了很好的衬托。由于黄釉始于明永乐朝,即以铁为着色剂, 所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比较后朝黄釉浅淡,黄釉釉面也比较薄。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代时期特别是清三代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的如此精美也正是受益于这一成果。
永乐玲珑划花葡萄纹甜白釉薄胎碗,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犹如:“白如凝脂,素犹积雪”。只恐风吹去 还愁日炙销——巧夺天工薄胎碗,几近脱胎,胎薄如纸、光影照人 、釉色如玉、玲珑画花、黄釉绘制葡萄纹、底款篆书永乐年四字制篆书款。实乃中华民族历史辉煌之见证。
当然永乐甜白瓷仿制品也有后朝仿前朝的,以清康熙、雍正 朝仿品为多,做工很好。但也有特点:如清代仿永乐甜白瓷,底部往往有旋纹及黑庇等 康熙瓷的魏特征,而且聚釉处又没有永乐 瓷器常见的姆色。永乐甜白瓷的印花为典型的暗花,除少数极清晰外一般较模糊,而雍正印花显得特别清晰,尤其有一类锥拱暗花宝甜白碗,多为赃仿品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陈经理沟通,185伍玖/贰三2218,有偿服务,非诚勿扰清代仿品有书写规整的“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视下,则显青色透亮。这是明、清两代胎料、釉质不同所致。那么针对于永乐本朝的甜白瓷应如何去进行鉴定呢,认真看这以下几点,记得收藏!
1,釉色洁白,肥厚莹润如玉,无棕眼(一说对光斜视,可看到釉面满布极细的小孔,俗称“棕眼”,并呈现似乎难以觉察的橘皮纹,由于孔眼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内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成为既区别于历史上邢窑、定窑、德化窑、又不同于同时代及以后的景德镇白釉的一代绝品)
2,胎体极薄,能映见手指螺纹,大部分无纹饰,少数有暗花,题材多为双龙双凤,及莲花、玫瑰、山茶、牡丹等,纹饰极精细,圆润流畅(仿品纤细而板滞),但肉眼难以看出,需借光透视方见;永乐甜白釉鉴定方法,迎光透视,胎釉呈肉红色;足底折角积釉处呈淡淡的虾青色(水绿色或灰黄的光泽),釉面偶然显露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淡淡的虾青色;釉表有细橘皮纹和少量缩釉点;永乐甜白釉的纹饰一般刻于内壁和盏心,宣德白釉碗、盏则刻于外壁和底面,另外纹饰趋向繁多;永乐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之分,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露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器底不透光;
3,永乐甜白釉瓷品多数无款(一说永乐的甜白釉薄胎的多有款),有款的多为“永乐年制”四字划、印篆书款;永乐器物四壁薄而透亮,但器底却不透,不仅是因胎厚,而且是由于烧制技术的特别,永乐甜白釉明代即有仿制,但胎体厚重,釉面闪黄或闪灰:宣德仿品的釉层中含大量气泡,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
4,成化的甜白釉器可从足底露胎处见其制作、胎质的精细程度,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弘治甜白釉器较永乐、宣德时略薄,器底均呈青色,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嘉靖;嘉靖时的胎釉与永乐极为相似; 有一种暗花双凤碗为厚胎,圈足高深,器足修足不平,特别是釉面偶有黄褐色(或酱黄色)斑点,而永乐时白釉器的釉面则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整;清代康、雍、乾的甜白釉,其釉色白而不润,一般多闪青色,民窑器多仿宣德、成化、弘治款,有青花书写,也有暗刻楷书款,以青花为多;清代仿品仰光透视,胎釉呈青灰色;现代仿品暗花、暗款过于清晰;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实鉴定永乐甜白瓷中,存在两个误点:一是只认永乐甜白瓷中泛青头重的不甚精之器,而不认识工艺更为精湛的泛青头轻的精美之器,而事实上后者更精于前者,这一切全面比对后会更明白。二是鉴定界不少人只知浅刻为对,而沥粉技术的绘制常会被以假论断。2008年元月二十四日,在王刚节目中,当时的马未都、张汝兰、甘学军三位专家所鉴的一件永乐节瓶,使用沥粉技术,便以永乐时无此工艺而断假砸之。事实上,这种工艺技术在元代就已存在,所以应当予以纠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