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美的定义可作如下解读:
1、 美存在于动植物界(微生物太小,暂时不讨论)。
在大自然界中,其他的物体景观有美(客观美 )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因为它们是无生命的,是没有繁衍的目的性的。因此也就没有美(客观美)的外部表现特征。没有哪个动植物会认为石头是美的,大海是美的。自然景观的美是属于主观美,不属于客观美。
2、 美存在于人类吗?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人类自身也存在着美。因为,人类也具有为了繁衍的目的,而对异性对象(客体)产生诱惑力和吸引力的外部表现特征,人类也需要相互之间产生诱吸效应。这就是人类的美。
人类的这种反映结构是属于人的心理结构范畴,是属于人的感性范畴,通过直觉很快就会感觉的到,而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人类和动植物界的自身内部存在的反映结构是天生的,是遗传的,是在进化过程中生成的。
其次,人类还可以感知动植物界的美。因为人类自身内部也存在着与某些动植物的美相契合的反映结构。这种反映结构并不与动植物的反映结构完全相同,只有当人类的反映结构与具体的美相契合时,才确证为美。否则,则不认为是美。有些动植物的美,在人类看来就不是美。比如,像苍蝇、像大王花等。也就是说,动植物的美并不等同人类的美。人类只能认同动植物的美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3、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
美的客观性是由它的本质所决定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人类也会认同大部分动植物的美。但是,动植物的美却不是由人类所决定的。因为,即使人类不在了,动植物只要还存在,它们的美也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是并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没有美这个词汇而已。
美具有多种多样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是,它却没有统一、同一的表现形式。它是各种各样具体的表现形式中的共同的、普遍的、概括的、抽象的表现形态,它是通过主动对象(主体)与被动对象(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出来的。通过诱吸效应(美的效应)体现出来的。
由于美只存在于动植物与人类,是主动对象(主体)与被动对象(客体)关系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是通过主动对象(主体)的外部表现特征所呈现的。所以,它是一种生物属性,是一种客观的生物属性。无机界是不存在的。
4、 美的效应(诱吸效应)
生物体的美对外产生诱惑力和吸引力的现象,以及效果,就叫作美的效应(或称诱吸效应)。美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绚丽多彩的;而作为主体的参与者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心理结构、生理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美的效应就是这种反映效应的共性和普遍性。
5、 美的多样性
主动对象(主体)的外部表现特征与被动对象(客体)内部的反映结构,共同决定了美的多样性。主动对象(主体)与被动对象(客体)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也是决定美的多样性。
6、 美的信息传输、确证途径和过程
美是在主动对象(主体)与被动对象(客体)的相互关系的统一中体现的。这种相互关系的信息起始点是主动对象(主体)方,传输到被动对象(客体)方,经过被动对象(客体)方认可后,并采取回应行为或表示,然后传递到主动对象(主体)方,再得到主动对象(主体)方的确证。这就是美的传输、确证的途径和过程。
无机界是不能产生这种传输、确证的途径和过程的。所以,也就没有美,即没有客观的美。
(待续)
作者:郭连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