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续九)——郭连章

美的属性

美是否有功利性、精神性、社会性等性质或属性?以前的传统美学理论往往会认为美是无功利性的,美是有精神性的,美是有社会性的等等。但是这些传统理论并不能解释美学的大部分问题,而且一直导致美学理论的混乱。

为什么呢?

首先,美的概念,美的本质,美的定义都还没有搞清楚,搞明白,它的性质、属性又怎么会搞清楚,搞明白呢?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其次,我们看一看具体的实例。雄孔雀的美,难道不是客观的吗?是人没有看到它,它的美就不存在吗?是人认为它不美,它的美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你看到它美,它美,你没看到它美,它也美;你承认它美,它美,你不承认它美,它还是美。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你认为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它为什么要长得这样美呢?有人说了,这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是生物演化的结果。那可以继续追问,它为什么会发展和进化成这样一个结果呢?应该说,这是该物种为了繁衍的目的,而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为了繁衍的目的,就是该物种发展和演化的功利性。没有这种功利性,该物种就不会发展和演化成现在这样美的形象。

这是从客观美的角度来认识的,还可以从主观美的角度来分析。

艺术(艺术美)在阶级社会这往往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教育功能,任何阶级社会都在所难免。艺术(艺术美)在阶级政权稳固的时期,一定会为主流社会服务,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动荡时期,也会被对立的双方所利用。可见,主观美也具有功利性。另外,艺术(艺术美)本来就是一种认识表现形态或者叫意识形态,它怎么可能没有目的性呢?艺术具有教育功能,具有阶级性,艺术的美怎么可能没有呢?

所以,传统美学理论认为,美不具有功利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关于美具有精神性的说法。

精神在哲学是是指人类精神,如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或指情感、情绪等生理或心理活动或状态。

由此可见,传统美学理论中的精神也是限定于人类。所以,根据传统理论,客观美确实是没有精神性这个要件。

但是,根据新美学理论,精神性不应该只限定在人类,生物界也具有精神性。没有精神性,对象双方怎么能够产生诱吸效应呢?只不过生物的这种精神性,是低级阶段的精神性罢了。

客观美存在于有性繁殖的生物之中,是有性繁殖生物的客观属性,当然具有精神性的因素。

关于美具有社会性的问题。

社会性应该是指人类的社会性。美(客观美)的定义表明不存在社会性问题。美的社会性是主观美的内容或机制。客观美没有社会性。

只要将美分解成客观美与主观美,传统美学理论的这些旧观点就会清清楚楚了。如果还陷在传统美学理论当中,将主观美与客观美混在一起,那么,美学难题就不会得到解决,美学理论就不会得到发展,美学的根基就不可能建立起来,美学的科学性就是个大问题。

(待续)

作者:郭连章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