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画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创作过程本身,是一种对话,跟谁对话?是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跟自己的情感世界、意识世界、精神世界对话。换一种角度来说,画画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点醒自己的过程。这个“点醒”是怎么回事?就是突然出现一个灵感,突然某种感觉对应自己的心灵了。只要你按照这个方法,能找到这种感觉的人进步都非常快。如果你不是按照这个方法,老是在那儿想呀想的,进步就特别慢。但是你不可能一直都在一种灵感当中,也不可能一直在一种非常好的“对话”状态当中,所以有时候会画出一种系列的画,这是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深化,不断在里边去挖掘,要“道法自然”。你觉得这个感觉挺好,就先顺着这种感觉走,不是说你非要拧着,非拧着的话,等于你的绘画语言跟你自己的心灵感觉对应不上了。怎么样才能对应上?就是你得不断发现新东西,然后不断有新的感受,这样不就是发现自己的一个过程吗?如果你真的完全了解自己的话,就不用画画了,还学习干什么?还天天打坐干什么?就因为你不能完全认识你自己,遮蔽得太多了,所以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感觉画,这叫“自然”。比如你想画一个硬的东西,结果画软了画扁了,发现这样扁了也是一种感受,也觉得挺好,那你就这样接着画下去。再比如画画时,笔一转一转的,原来没注意,现在突然发现这么有韵律,这么有节奏,感觉挺好,那你把它抓住,先把韵律扩大化,然后再慢慢加入别的东西和感受,画就完成了。如果你天天画,画了一辈子这样的画,你肯定不满足,因为重复!生命有很有意思的一个特点,就是生命是一种鲜活状态,如果它老重复自己,它难受。创作本身是符合“道”的一个状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必须是一个自由状态,如果你一强迫它,老重复它,你自己画着画着就没什么意思了,就不愿画了,你老重复你自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所以说我们要顺着这个秉性去画画,不要去违背。精进、勇猛、胆识,那是一种心态,一种状态,真正画画要有一种持久力,并不是较劲。所以这一点,往往女性离艺术比较近,容易进步,容易成功,但是不容易成大功,所以女性要多注意培养自己的气量、胆识和英雄气魄,就是大智大勇,要不容易钻进小灵感、小情调、小感受里边去。男性的弱点是什么?过于理性,所以往往容易打“死结”。
好画是怎么诞生的?我的体会大都需要经历三次过程,一开始画的时候是一种感觉,画到后来不知道怎么画了,画得怎么都对应不上,不舒服,突然一下弄错了,突然出现一种新感觉,跟原来想法就不一样了。找到一种新感觉以后,整整整,又整不对了,又觉得还不满足,又得折腾一次,一张画折腾很长时间,经过三次这样的阵痛,然后感觉比较满足了,感觉比较对了,然后下一步是怎么把它画得更到位,那时候就比较轻松了。因为刚开始就是一个框架,就是一种内在的符号和语言,找准了,然后怎么把它画得更深刻、更精确、更完整,那是下边的事。就是一开始,你要说的话说不出来,你画画肯定是这样的。如果你一下就说明白了,就能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有这么大的天分,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让你在无意识状态和自由状态中不断自己发现自己,找到一种语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或说出了原来不想说的话,这个多有意思。本来我想说“这个人长得挺高大”,画到后来,变成了“这个人顶天立地”,这也挺好嘛!因为原来我很早就想说“这个人顶天立地”,但一直没说出来,现在说出来了。这样你画起来会不断有新感受,不断有新发现,就符合我说的自自然然地往里进,往里滚,是完全投入的一种状态。所以创作,是使人不断地获得智慧、不断地把遮蔽去掉、不断使自己豁亮的过程。最好的创作状态是忘我状态,如果你一直较劲,拿着自己的观念在那儿画画的人,能达到忘我吗?那是自我。这些你们要多去体会,要学会用心体会,用心做事。
2016作品8号 180cm×140cm
艺术创作要慢慢来,艺术是一条路,有它自己的规律,关键是路数要对,每走一步都要走扎实,不要急,我们先从你们的画讲起。艺术家的感受可以带有一定的自传性,但不能太多,多了你的画就有点儿像编故事了,像文学而不像艺术了。真正的好画不管是形而上的、纯精神的、灵魂的、还是情感的,都是通过画本身直接表达出来的,而不是编出来的,编故事的画带有太多的文学性。比如画一个人头,怎么画出悲凉?怎么画出无奈?就是通过人头本身,通过用色或者用形把那种感受刻画出来,而不是说我编一个故事,在一个什么环境里边表现出无奈或悲凉。画就是要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画面本身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感受,所以要往这个方向走。你先有一个感觉,画出来之后,你看着画面就会产生很多别的感觉,是要加进去,还是把它强化出来?你要根据画面本身给你的感受,跟你对应以后,再加进去再画,这样来回打滚,你的画就强烈了。不要怕偏离了一开始的那种感觉,偏了怕什么?反了都没关系,这就是艺术创作。如果一开始就都想好了,你画出来的东西就太简单了。画画就是一开始先有一个感受,有一个启发,然后画着画着,根据自己新的感受,画面不断地变,感受不断地增加,然后跟着不断地往里边走,一直画到相对满意为止,画到最后出乎自己的意料,比开始的时候好多了,深刻多了,一定要体会体会这个,不然的话你永远画不进去。
你们现在刚开始画画,所以不要一下就画这么厚,要不断地把感觉找出来,越找越强烈。不要画出一个感觉就不敢动了,这个感觉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感觉,只是你现在的感觉而已。艺术要想非常有感染力,就要不断地上升。画面不断地在变化,你心里也一直在变化,我一直讲“对话”,就是这种对应关系,而不是你完全掌控画面,画面也会对你有一种启发。什么叫对话?就是一开始你找到一种感觉画出来以后,看着看着,哎?这样画应该更有意思,画完了以后感觉挺高兴,因为它有变化,也可能你画完跟一开始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你把它强化了,比刚开始的想法更强烈了,更有意思了,这才是对话。这样创作的时候就有一种交流,就是说在你选择的时候有一种交流,你画出来的东西对你有很多启发,你会有很多感受,是往这边画好?还是往那边画好,画这个感受好,还是画那个感受好?你多感受感受,感觉强烈以后,觉得还是这样画更好,这样画更合适,这叫创作交流。就是要有顺其自然的那种感觉,但又不能完全自然,里面有互相对话的那种关系,这样画画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边画画,感觉挺好的,可一会儿感觉又没了,那边又画画,一会儿那边的感觉又没了,感觉挺可惜,就是这样慢慢地增加能量,最后就能出来很好的作品。你别看我讲得简单,很多人折腾一辈子也进入不了这种艺术家的状态,心灵受到遮蔽之后也不知道怎么打开。所以你不要老是根据第一感觉,画得跟第一感觉没关系也没事,不要受到这种局限。
2019作品2号 60cm×50cm
2019作品5号 60cm×50cm
你看有的人看见下雪,他也没什么感觉,就是说一个人太功利了的话,他的心灵就被遮蔽住了。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敞开了心灵以后,应该是很敏锐的,下雪有下雪的感觉,刮风有刮风的感觉,是一个很敏感的状态。有些人为什么不敏感?就是因为陷到狭隘的自我状态里边去了,越自私、越自我,人就越狭隘,心灵就越糟糕,人活着就没有快乐感和幸福感。人的理想、精神要与生活结合起来,不结合就产生对抗了,造成人格精神分裂了。做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坦坦荡荡,不降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完全是真实的一种状态,这是做人的一个最好的状态。所以现在不要急,一步步地来,这需要一个过程。
心灵是互相滋养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直接的。你们现在不能太急、太功利,心灵要逐渐敞开,然后慢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你们现在对自己的心理世界都不是很了解,只是了解一个表层。慢慢通过画画,通过修行,你会了解自己心里面的世界,会发现自己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慢慢你就把有些东西升华了。
你们有的人已经在这儿学习三个月了,我觉得现在应该给自己进行一个内心的总结,反思一下。你们现在画里面已经有几种是从你心灵里面生发出来的东西了,这是你的成果,是你心灵体验过的东西,所以现在应该像炼金一样,把这些东西再炼一炼,把它再精确化一些,把画画得更透彻、更耐看,还是要注意这种“对话”,总是画一种感受是不行的,要不断地把感受深化,不断地升华,变成一种更有价值的感受。下一步在画面上,包括在思想上,都要进入一种锤炼的过程,不要总想在一张画里面画出一种很新的小感觉,不是这样的。要想想怎么能把一幅画画得更深刻、更耐看、更强烈,这样你在一张画里面能悟出很多道理,解决很多问题,你这样画出来的画就会感觉很有分量。你们刚开始画画就跟搞写作一样,你写不出诗歌那种浓缩凝练的语言怎么办?你就先写散文,散文里面有情感的东西,也有精神性的东西,然后下一步再写小说,小说的内容就很丰富了,里面有很多很深刻的东西,揭示了很多问题。你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去做,像“深挖洞”一样,往里面锤炼,锤炼一段以后,再想提高,你写什么?写诗,这就是一种天地间的语言了,就不全是人的语言了,可以说是一种天籁之音。你再往上走,最后就是一种无我状态,连诗都不是了,那是最高境界。你到了那种境界,就称性直接就写出来了。
2015作品14号 180cm×140cm
2015作品15号 180cm×140cm
艺术创作不能过快,你看有的画家一生花样翻新,翻了一辈子,感觉自己很聪明,但你细看他的画感觉都不深刻。所以对于你们来说,不管怎么走,都要扎扎实实的。你们现在需要一个调整反思期,你们可以一个星期不画画,把自己过去的画好好总结一下,把我今天讲的东西也回去琢磨琢磨,包括推荐的书也再好好读一读。
三个月下来,现在上了一个“山头”了,把风景好好欣赏欣赏,你看看这个风景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准备上第二个“山头”,你只有上到第二个“山头”以后你才知道第一个“山头”是怎么回事。在同等水平下你是看不清的,等超越了你才能看清,超一个台阶可能也看不清,你要超三个台阶就看得一清二楚了。你要超十个台阶,超一百个台阶,看自己的、看别人的就更是一清二白的,你超得越高你就看得越清楚。另外你们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学习,多学习长处,共同进步。
下面我们讲讲你们的画,第一张画灵性的东西比较多,就是作者本身很有灵性,但是,问题就是如果你就这样一直画下去的话,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女画家,但成不了大艺术家。为什么?就是你画画的时候,总是画出一种感觉,就没了。所以你画得快,画的时候也不吃力,但只是方法在变,境界上并没有提高,根上的问题一直没解决。你是在用才气画画,而不是在用最高的智慧和最高的能量画画。所以以后要在画里面有意识地给自己设难度,不要轻易地把一种感觉画完就结束了,你总那样画就像是总是写小文章,一篇小文章,又一篇小文章,真正的好画不是这样的。所以你现在一定要增加难度,要追求那种大的能量,你现在画画就是光图自己高兴,还是小我嘛。你要是就画一种感觉,就要把它浓缩到很纯,你的画还是感觉有点儿简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几种感觉融到一起让它产生一种多义性。你现在这些画拿出来,还是达不到我说的那种极致,达不到那种强度、高度和深度,就像写诗一样,你要不喜欢写诗也行,但必须得有那种高度。也不是说一定让你按某种方式去画,就是说得有那个品位。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拿来一块玉,好玉就是好玉,那种纯度、亮度,那种润泽的感觉,它都有。还有一种东西它不是玉,它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石头,里头什么都有,又有金,又有铜,还有铁什么的,什么都有,它也耐看,所以就看你喜欢什么了。
2017作品15号 100cm×80cm
我们创作一幅作品时,一定要画到相对满意为止,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后拿出来再改再画,不要轻易地认为一张画已经画好了,这样你会增加很多经验,你的创作能力也会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大。一张画不要害怕画坏,要不断地整,一不小心感觉整坏了,第二天还继续整,不要轻易就放弃,整到有一天突然诞生了一种新感觉,你就又上了一个台阶。要敢于突破,不怕在画里面失败,一旦你有勇气整,慢慢地你就在里面锤炼出大艺术家的那种精神、意志和毅力,就像炼金子一样,慢慢就炼出来了。
第二张画画得比较厚,画下张作品的时候就不要画那么厚的颜色了,等你气量特别大的时候,再坏的画你也能把它整好,那就是本事了,但你一开始的时候不要故意制造这种障碍。不要画得太厚,调色油也不要用得太多,就是用颜色来画,这样就能避免这种小障碍,就是凭本事一笔一笔画出来。另外画面的效果,包括画画的方法,也都要注意,有时候可以一层层画进去,一边画一边找感觉,然后再反复改,这样你的体验会更多。你这两张画的缺点主要是什么?就是体验太少了,其实我希望你们头两张画多一点儿体验,你才能更多地往里走,更多地暴露自己,暴露自己是好事,这样你才能往里走得更深。你现在是刚往里走了一点儿,就又回到小聪明里头去了,当然这两张画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时候可能你画坏了反而能体验到更多,这比你画几张不是很重要的画可能进步还大,所以头几张画一定要注重实际的收获,注重创作上和心灵上的收获。因为你们现在是要把过去错的东西全都正过来,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很难的一个过程,所以你体验得越深,对你以后的成长就越有好处。
另外,画画的时候还要注意,心灵的感受要和联想结合起来,如果是纯联想,往往会产生一种纯形式的东西,跟你的感受就偏离了。但如果感受过多,缺少一种联想性,缺少绘画的一种自在性变化的话,你的路数就会越来越窄,所以要把握一个度。还要注意不要把你过去设计的东西过多地往上用,想用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把创作性的东西加进去,把它转化成一种创作的感受,我一直在强调感受,感受是说不清的一种东西,你画里这种东西要是画不好,就特容易画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那种图案,你就把非常高的东西给简单化了。当然这种画有什么好处?它比较纯。设计的东西是比较纯,比较偏重理性,你要把理性转成理智,转成一种智慧的东西,理性本身是一种僵化的东西,等于是纯形式了,纯形式等于没有内容,但真正好的感受、深刻的东西,会诞生新形式、新语言,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通过感受,包括我们的联想,从内心深处去发现,去开发想象力、创造力,直到诞生了新的形式和语言的时候,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真正的好作品!如果说我们用别人过去用过的形式画画,就会让人感觉是一种图案,是一种简单的形式的东西,它就缺少鲜活性、深刻性。这个度很难把握,但要有这个意识,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就不会发生那种根本性的错误了。这还是反映了你对艺术的虔诚度不够,如果你虔诚地画画,就绝对不会出现这么均匀的笔触。你想,生命是多么的细微、多么的敏感、多么的丰富!只要你虔诚就绝对不会在画中出现同样的分量、同样的节奏,就是因为你画画还是没有进入、没有深入、没把它画到位。其实这张画要是画好了,应该画成一个类似于球体的东西,外边出现一点儿鼓起来的线条,然后每一个线条都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所有的球画出来感觉都不一样,这张画就耐看了。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你的画总是缺点儿东西,就是画要画得更有意思,语言是不是可以更清晰、更凝重一点儿?比如有的地方线条宽些,有的地方更窄些,有的地方该立体就立体起来,起码在画面里面把单纯的语言丰富化,这样就不会像图案了。
2019作品4号 60cm×50cm
2019作品7号 70cm×50cm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你怎么画进步快?下次你两张画一块儿画,先画大效果,想法儿找到自己的感觉,然后不知道怎么画的时候,就把它转过去,放那儿,画另一张,过几天再把那张转过去再画这张。先把大概的第一步的感觉画出来,然后深入,像攻山头一样,再攻到里边,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这画里有前有后,感觉就深刻了,现在都感觉平,这样的话就要打破那个太简单的平面的东西,比如这张画上的这种蓝用得太冷、太亮,有点儿脱离画面,要是能深一点,它这个颜色就发生变化了;像红色也可以用点儿玫瑰红或紫红,有冷红有暖红,这样画就丰富了;包括后面背景里的这个东西有点飘,如果中间深一点儿、冷一些,周围暖一些,画面就会更加丰富,所以这些东西你要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多去体会、体验。
第三张画感觉不错,这张画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就是精神性还是比较强的。像黑底子里边这些似花非花、似球非球的东西,虽然有一些欲望的东西和情感的东西,但还是往精神上走了,骨子里面的品质还是在提高、在上升的,就是说画本身的品质也是在提高的。
艺术创作,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东西必须从自己心灵里面生长出来,如果说你画得很好,但不是从你内心生长出来的,等于还是没跟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关系。所以这张画有什么问题?就是你可能无意识地这样画了,尤其中间那块儿感觉挺好,但一看就像我的画,为什么你会出现这种创作状态?你原来看过我的画册,看过我的原作,所以你的潜意识里面就留下了印象,然后你自己创作时,在出现这种线条或者很凝重的颜色和这种交叉的感觉的时候,正好那个东西也符合一部分你现在的状态,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相类似的东西,一看就像我的画,所以它的出现是受我的画的影响,而不完全是你自己内心生长出来的,这有没有关系呢?要按严格来讲,它的创作的因素就相对少了点,但我们也不要害怕这一点,你看印象派出现的时候,那些画家,实际上也是互相影响,如果他们不互相影响的话就不会产生印象派整体的那种风格。画家之间的影响是很正常的,只是这种影响你要清楚,要明白,不能完全就只是一种借用状态。最好的状态还是要独来独往,如果发现自己的感受与别人撞车了,最好把这个感受放掉,然后再生出一种感受,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感受力是很大的,还会生出其他的感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这个东西里面再往下去研究、再往下去感受,就会生出一种新的感受出来。这是创作思维上的问题。
2016作品2号 400cm×300cm
下面我们再讲讲画面,一张画高级不高级、画面的感觉好不好,也非常重要,这张画让人看了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就是不讲究,讲究以后还要尽量达到一种精致,当你画画的心态特别虔诚,特别能进去的时候,特别集中的时候,你所有的用笔,你所有的感受,就感觉好像这个笔迹都是在画面上粘着的,自然不会随便去抹一下,随便蹭一下。就是说不管你画什么,只要一动笔,这画面和你就要产生一种心灵的感应,所以一张画里面任何地方都是很重要的。
什么叫心灵的感应?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比如说过去在农业社会或比较自然的环境里边,艺术家更多感受到的是心灵的空旷,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一种超验的体验。现在是商品社会了,商品社会从哪里来的?是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商品化的,就是从视觉上来说,工业文明诞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工具、机器这些东西,很精致。我讲这个的目的是教你们观察,眼睛的敏锐力跟心灵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说我们在视觉上可以吸收这个优点。当然工业文明是跟科学连在一起的,科学里面有奥秘,如果你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的想象力就丰富了,你的感觉才会很好,创造力才会很好。如果你的感受力、你的情感、你的状态各方面都与常人一样,就画不出好画来,就是说你必须超越普通人,心灵之眼才会敏锐,才更具有洞察力。
比如我的画里也有这种线的交叉,包括这种十字的交叉,但都很讲究,画得再过一点儿这张画就坏了,再少一点儿就感觉简单了。昨天晚上我从十点开始,画到凌晨三点左右,你猜画了多少?五六个小时就画了一个杠子!你想这是什么感觉?你绝对想象不到。这种感觉就是说一定要进去,要进入角色,包括音乐感,包括画面细小的一种微妙的笔触,包括画中的那个小豁豁儿,或这里亮一点儿,或有点儿什么样的微妙的东西,这里面涉及画面的讲究,我们不是为了制作画面而讲究,而是要进入角色,这样你的心灵才能达到一种精致,才能对应一种微妙的深层境界的东西,才能深入进去,才会有好的感觉。一个是你的画里面的形式语言,另一个是你的画面本身细腻微妙的语言。你看很多人画画,没有深层感悟的体验和对绘画的真诚,光是制作得精巧,就有点像工艺品或装饰画了,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没有灵魂了,也没有真诚了,绘画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就会变成行画,变成装饰画了。所以艺术不是让人分离的,艺术是让人心灵相合的,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2014作品21号 120cm×90cm
2014作品20号 120cm×90cm
精致分很多种,你看我的画,早期那批画,中间那批画,后面那批画,包括画线的,包括颜色很厚的,它是不同的精致,并不是一种语言的精致。我给你讲的精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就像看一个人一样,单独看他眼睛吧,可能特别难看,它就得跟那眉毛搭配到一块儿,才感觉特别有味道。我随便给你举个例子,你感受感受,有的人,眼睛单独拿出来看特别难看,小眼,不好看,但有气质的话,有学问的话,他整个五官的感觉就高贵了,就不一样了。有的人,长得特漂亮,但怎么感觉都不舒服,这意思是一样的。语言的精致和微妙跟内涵是连在一起的,但必须是连接得比较好的时候才能起到我讲的那个效果,如果制作细微,是一种什么感觉?你看行画,比那古典艺术画得还细,对吧?没用,越细越糟糕。艺术家的状态应该是,画一张画,不动无所谓,只要一动笔,思维尽量都在这画上面。
搞艺术创作,胆子要放开。画画要善于突破,只要敢突破,你在画里面就有新的收获。我讲过一个简单的概念,有些人画了一辈子画,没有一张画画“熟”过,就像一个苹果一样,有的画你感觉不能再画了,非常完美了,再过一点儿等于这画就坏了,这叫画“熟”了,熟透了。就是一定要体会心灵的那种精致,就像一根草,长出来的就是长出来的,生命就是生命,该歪就是要歪一点,它不是死的,所有的颜色,所有的线条,所有的形式,所有的结构,都能体会到一种内在的生命感。为什么你画画感觉是在“蹭”?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就是没有内在的生命感。比如我们讲“语言”这个概念,有的画就是那种不闹的画,安静、安宁。有的人画画,“咣咣”的,笔触都是平涂,那种感觉就没了,形式也出不来。实际上那种安静、安宁的东西画好了,最有力量!就特别像音乐里面的低音,老是起不来的那种感觉,干裂的土地的感觉,里面有热气,内在的气,外边冻裂了,里边有生气。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冰天雪地的那种感觉?它内里有种力量,最沉静、凝重,你要是画好了,比爆发还有力量,所以要学会体会,一个是自己的体验,一个是对画面的体验,还一个是对别人艺术的鉴赏的体验,慢慢你的语言就变得丰富了。像大作家写本小说,他会在自己心里面经历很多炼狱和净化。俄罗斯有一个作家,他写小说,写一个贵夫人喝砒霜要死掉了,他必须要那样安排,不是构想,写着写着,写到那个地方他就进入那种沉浸其中的状态,写到砒霜的时候,他就能闻到砒霜的味道,最后这个小说家活的时间,没有他创作的主人公活的时间长,就是他的生命全部赋予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了。你看我们现在知道的好的小说,很多都不知道是谁写的,但小说的主人公在人类历史上一直被流传着。我讲的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真正用心画画的时候,你就没有分别了,那才叫深进去!
我讲的“对话”就是这个意思。千万千万不要以为你在控制画面,千万不要有“我在画画”这个意识,“对话”是什么概念?就是平等的,你就是它,它就是你,只要你的画面出现笔触,它就开始说话了,往这儿拐还是往那儿拐?你一直在与心灵对话。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见它,它也看见你了。如果我们通过艺术和修行慢慢能把真我、真心、心灵弄明白了,在某种意义上就得救了,对真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搞好的话,你的一生能解决很多问题,可以独善其身,因为它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就在这一点上,画画特别好。
1995作品3号 180cm×160cm
做一个艺术家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就是画出好画来,给人类的文明增加光彩,对人类的精神产生更加长久的作用,我们讲艺术永恒就是这个道理,你作为一个艺术家,这是你的第一职责,所以一定要把观念摆正,要长久地做好事,发善心,做功德,它不是一时一刻的一件事情。比如我们一出门,碰见一只狗,冲它一笑,祝愿狗好,这就是善良之心。如果看见一只狗,说这狗咋这么讨厌,完了,恶了,是这个道理吧?就是说它跟你整个生命是连在一起的,不能说你喜欢这个人就跟这个人多聊聊、多帮帮,不喜欢就少帮帮,这都属于有分别心。一定要随缘,因为你作为一个好人,应该是不给别人找麻烦的,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你们把画画好是第一位的,画画好了,人本身自然就好了。现在很多教艺术的都把艺术教偏了,觉得艺术只要特殊,只要感人就行了,不分道德不道德,这是不对的。
你们现在还达不到拿得起放得下的状态,如果其他的事干扰过多了,肯定会影响你的状态。你可以干别的事,但是要与境界有关系,不要受世俗的干扰,那种世俗干扰马上会影响你的创作。比如你和别人谈谈哲学、谈谈人生、谈谈艺术,这没关系,这些不干扰你内在的境界,是互相滋养的一种东西。但如果来了一个人跟你谈怎么挣钱,谈商业思维这一套,那完了,因为纯形而下的东西跟我们精神上的东西正好是反着的。
所以你们现在跟外面接触还是不要太多,世间真人少,艺术界也是一样,真艺术家少,真正懂艺术的人少,真正理解艺术的人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受污染,就是要有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别人越糟糕,我们越纯粹。我们在世间活着,永远要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是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求任何回报,不要老想着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总想得到公平的回报。一定要学会吃亏,不要老想着沾光,这样你活着心里面烦恼就越来越少,你才会活得很好。另外人得经历一些历练,一个很顺利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但很多人在历练中就倒下了,就是所谓的堕落了。只要你不倒下,就像炼金子一样,你就炼出来了。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你的心都不要变坏。
真正的好人是个“闲人”,是个“无事人”,所有的事都是为别人,自己什么事都没有。一般人忙都忙自己的事,都是自私自我。真正的高人,真正的好人,很忙,都是忙别人的事,自己从来没事。这是个过程,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因缘来,你的功德、福报等各个方面必须到一定的份儿上,你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能力小,你就做小善事,小事也很重要,发心纯正功德是一样的。很有能力的人做很大的事,没能力就做小善事,小善事对你来讲就是最大的善事。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你的善因种得多,你的福德自然就上来了,不要老认为自己没能力,光自己可怜自己,比如说,我一分钱也没有,穷得不行,但我突然遇见你了,我能不能给你个笑脸?我能不能内心祝福你一下?这也是做善事,也是积德。如果遇见一个富人,生了个嫉妒心,这就不对了,所以说你一定得把心给整个正过来,正过来以后,你的功德就出来了。如果你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弥陀弟子,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你往那儿一站,心净如雪山,光环辐射四十里,群魔都不能扰,得十方三世诸佛护念,周围有很多善神护法!你要是一分钱都没了,饭也没的吃,天神就会给你送饭来,你要没水喝,就会有甘露。所以平时就要从小事做起,要努力好好修行,早日成就。
2007年12月11日(录)
申伟光谈话录
作者 | 申伟光先生
出版| 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
书号 | ISBN 978-988-61327-1-5
装帧 | 精装16开520页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水墨画家,书法家,居士,法名法照、悟光。
1959年生于河北邯郸市。1981年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1年笃信佛教,修学佛法。1994年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艺术家村。2007年,课徒授艺。2009年,受三皈五戒。2015年,受菩萨戒。
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今日美术大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大型综合艺术展、超验艺术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等艺术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已出版油画作品集《申伟光作品》《申伟光艺术20年》《超验艺术》《申伟光超验绘画》。出版水墨作品集《申伟光水墨》。出版书法作品集《申伟光书法作品集》。出版写生作品集《申伟光写生作品集》。出版艺术研究文献《申伟光超验艺术评论集》《纠结与超脱——申伟光油画作品评论集》《净行——一艺术家群落修学与生活纪实》。个人著述有《申伟光谈话录》《申伟光的话与画》《申伟光谈艺录》《申伟光谈艺录(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