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微广播剧“堆里有事”于5月18日起正式上线,第一集为大家讲了“燕家挖宝”的故事,那么燕家挖到的这些“宝物”的命运究竟如何?请继续收听三星堆发现与发掘系列故事第二集《寻宝广汉》。
回顾上集剧情,请点击→“堆里有事”微广播剧正式上线!
寻宝广汉 来自三星堆博物馆 00:00 08:30 上一集我们讲到,广汉农民燕道诚一家偶然发现了四百多件玉石器,他们把这些“宝物”一部分送给了自己的亲友,一部分仍然藏在家中。不久后,燕家挖宝的消息在当地逐渐传开了。邻居:你们晓不晓得喃?听说老燕家挖到宝物了!
啥子宝物啊?
好像石头的,还有玉的。真的还是假的啊?不要乱说哦去他们家看一哈,不就晓得了。
邻居:燕师爷!燕师爷!燕道诚:哪个?邻居:听说你们屋头挖到宝了,拿出来让我们看看,让我们还是见识一下嘛。
燕道诚:什么宝?哪里来的宝?你看我们家像有宝的样子吗?我看你们才是宝,活宝!
当时正在广汉的英国传教士董宜笃听说了燕家挖到宝物的消息,于是他找到了他的信徒,当时广汉的驻军旅长陶宗伯。
董宜笃:陶旅长,我听说月亮湾一带发现了宝贝,这些一定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宝贝啊,你能帮帮我找几件来看看吗?
陶宗伯:这个……我试一下吧!
董宜笃:我想带几件宝贝,找专家看看,谢谢你,陶旅长,上帝会保佑你的!
陶宗伯向燕道诚借了五件石器交给董宜笃,董宜笃将这五件石器带到了华西大学,交给美籍教授、地质学家戴谦和鉴定。经过戴谦和的仔细鉴定,他认为这些玉石器很有价值,应该是商周时期的遗物。
1933年,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教授葛维汉为了获得广汉玉石器的更多信息,在征得当时四川省教育厅同意后,带领馆员林名均到广汉进行调查,并来到了当时的广汉县长罗雨苍的家里。葛维汉 罗县长
葛维汉:你好,罗县长,我是葛维汉,这位是林名均先生。罗雨苍:葛先生,林先生,你们来了就太好了,这里好多人听说地下有宝,就开始自己乱挖,如果再不进行科学发掘,就会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
葛维汉:是的,罗县长。发掘很快就会开始,能不能请您派一些人维护发掘现场的安全和秩序,另外,我们想去见见这个“燕师爷”。
罗雨苍:燕师爷,在家吗?
燕道诚:哪个?哦,罗县长来了啊,欢迎,欢迎!进屋来坐!
罗雨苍:不客气了,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华西大学博物馆的馆长葛先生和林先生想来和你聊聊。
燕道诚:哦哟,这个馆长还是个洋人啊,洋先生你好!葛维汉:燕先生,你好,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听你讲讲你挖宝的事情。
燕道诚:洋先生,我们这个地方,因为地形像天上的月亮,祖辈人把这儿叫月亮湾,前面还有三个土堆堆,叫三星堆,祖辈们说啊,以前这个地方就经常会挖到宝,你来看嘛,这条沟就是我们挖到宝的地方。
葛维汉:燕先生,你们挖了多深就发现这些宝物了?
燕道诚:大概就挖了1米左右,祖辈们说这风水好,如果做了错事,风水就要伤害人。你们也不要乱挖,不要挖得太深了哈,好不好啊?葛维汉:太好了,谢谢你燕师爷,我们回去马上组织进行发掘,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1934年3月16日,葛维汉同林名均组织人员在广汉的月亮湾一带进行了一次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面积共108平方米,出土、采集了六百多件器物,这些文物至今还保存在四川大学博物馆。郭沫若先生在后来的来信中盛赞他们是“华西科学考古工作的开拓者”。这就是对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次正式发掘,由此揭开了以后近一个世纪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序幕。
![]()
出土部分器物及华西大学博物馆
(现四川大学博物馆)陈列场景
20世纪40至60年代,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文博单位在三星堆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试掘,进一步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
1963年,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冯汉骥先生站在月亮湾台地上,指着马牧河对岸的三星堆说:“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有王者之气,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20世纪80年代,通过连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得以正式命名。1986年的盛夏,又一次的偶然发现使三星堆震惊世界……请继续关注微广播剧“堆”里有“事”,倾听祭祀坑的发掘故事。
本集编剧
汤 莉、欧阳礼
本集配音演员
旁 白——汤 莉
燕道诚、葛维汉——邹 鹏
董宜笃——欧阳礼
陶宗伯——张德鹏
罗雨苍——吴波
邻居——刘春华、罗夏运、汤莉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三星堆博物馆信息
![]()
文字:公众服务部
图片来自“发现三星堆:三星堆与巴蜀考古”特展
编辑:星仔
作者:三星堆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