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老早额崇光,上海弄堂里厢格叫卖声,行业蛮多,花头也透。各种叫卖声,有的像唱山歌、哼小调;有的好象顺口溜,有的喊得象唱戏,忽高忽低,有腔有调;有的拖腔很长,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里弄风情,和谐相处,这是有多么文化韵味的场景,实在是令人十分怀念的弄堂风情,也是上海一种独特的市井生活。在这些叫卖声中,各地的方言都有,声调各异,特别的好听。
棕绷修伐,坏特的阿子,阳伞修伐
栀子花,白兰花
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
瓦额皮阿(皮鞋)套阿(雨鞋)修哇……修阳塞(阳伞)!
苏北话:瞎刀牟(磨)剪刀!
棕绷修伐,阿有坏额棕绷藤绷修伐!
倒木(马)桶哦
鸡增皮唠甲嗯壳,肮撒呼调自来呼。
收旧电视机、旧冰箱、录像机……
李守白 《光辉岁月》2013
棕绷床“棕绷修哇,啊有哇额藤绷棕绷修哇……”
稍稍年长的上海人,年轻的时候大多睡过棕绷床。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防潮通气,修理方便,尤其在潮湿多雨的江南,是很多老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无论小孩、孕妇、中老年,还是颈椎腰椎不好的人,都适合睡棕绷床。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有很多人家有修棕绷的需求。后来,睡席梦思的潮流逐渐兴起,棕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用棕绷藤绷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便这样,在上海这座城市依然隐藏着不少棕绷拥趸。
李守白 《过街楼》2010
爆米花“爆……爆米花咯……”
还记得那时候的爆米花吗?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放着火炉和风箱,走街串巷。时而,“砰”的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时候,他可是朋友最爱的魔术师。只要小贩一喊,无论大人小孩都得乖乖地捂上耳朵,以免被“惊”到,那就是“爆米花”的魅力所在。
李守白 《后庭闲趣》2011
修伞修鞋摊“修……洋伞!阿有啥格坏格皮鞋修伐!”
这个生意主要是江苏苏北地方人做格比较多。换伞骨、补伞面、修皮鞋。他们会立了弄堂口外头,找一个不影响人车走路的地方,摆上个固定格摊子,就会经常有固定的客人跑来光顾。
李守白《回娘家》2012
铲刀、磨剪子“瞎刀牟……(磨)剪刀……”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的声音总是此起彼伏,听到“磨剪刀”的吆喝声,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奇怪的是,现在的刀还是会钝,可以前担磨剪刀师傅,确已不太常见。怀念被他们打磨过的菜刀、剪子,总能焕发“新生”。
李守白《弄堂口》2012
卖花“栀子花来!白兰花!”“盘香花来!茉莉花!”
卖花女,总是带着苏州的口音,又香又糯又好听。现在,在上海郊区,就有花农专门种植这种花的。不过,现在不再是小姑娘的卖花女,而是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出来卖了。
李守白《天井人家》2010
昔年悦耳动听的叫卖声,如今只有在戏曲中还可听到一些,这些叫卖声或许会显得有些嘈杂,然而,这是上海弄堂里独有的一部乐曲,是老上海的一种风情,也是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海派文化的特色。
李守白《童年时光》2013
就是因为这些普通的小人物,为了生计他们走街穿巷,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给了你我的方便,那街头巷尾传来的叫卖声仿佛是一曲生活交响乐,陪伴着我们成长。
李守白《过街楼》2010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