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明清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仅景德镇的彩瓷品类即达数十种,其中著名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和斗彩以及各种色地,素三彩。彩瓷品种和装饰内容丰富,为陶瓷生产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对于一些初来乍到的古玩爱好者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五彩瓷和粉彩瓷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就讲讲从五彩瓷与粉彩瓷的根源讲起,教你秒辨别五彩瓷与粉彩瓷。
五彩瓷与粉彩瓷:
有些专家将五彩瓷器的开端断定为明嘉靖年间,其实不然,早在明代洪武年间曹昭所撰写的《格古要论》中明确记载:“今江西饶州(今景德镇)府浮梁县,(元)有青色及五色花者”。“青色”即指青花瓷器,而“五色花者”则指当时所烧制的五彩瓷器。除此之外,考古出土文物可以佐证,早在1992年7月,吉林扶余岱吉屯的三座元代土坑竖穴墓中出土了18件青花和五彩瓷器,其中有两件釉上五彩瓷器尤为引人注目,一件是口径为14.5cm的红、绿、黄彩牡丹花卉纹瓷碗,足底矾红双重圈内用楷书字体书写“至正年制”(至正年间为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妥欢贴睦尔元顺帝的年号)款识,印证了《格古要论》中所述无误,也充分证明元代已有五彩瓷器的烧制。由此,五彩瓷器也被称为“五色花”,当然,五彩并非指五种颜色,而是指必须包括红色在内的两种以上釉色的瓷器。
五彩瓷器烧制始于元代,兴于明代,到了清代烧制水平几乎达到巅峰。元代五彩瓷的釉色以红、绿或者红、绿、黄彩居多,其中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并勾勒全部纹饰的轮廓,绿色映衬,黄色点缀,画面较为浓艳。明早期基本继承元代的传统工艺也主要以红、黄、绿为主要颜色做装饰,但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到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工艺较为复杂的青花五彩的品种。到明代中期,逐渐有了独具时代特征的五彩,像成化五彩瓷,采用釉下青花描绘轮廓,在釉上在轮廓内加彩,这也就是早期“斗彩”称谓的来源。清代五彩较前代五彩有了较大发展,除了继续沿用明代的红、黄、绿等颜色釉外,还加入了蓝彩(其浓艳程度超过青花)和黑彩,改变了明代釉下与釉上结合的青花五彩烧制技法,减少了烧制的工序,大大提高了五彩的产量。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多种彩色,除了白地五彩和青花五彩以外,还增加了豆青地的五彩、米地五彩、蓝地五彩、黑地五彩、红地五彩等等,烧制品种多样,纹饰趋于多样,颜色更加娇艳动人。
粉彩产生出康熙后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到珐琅彩的影响而创烧的一个新品种,在雍正时期发展到鼎盛,造型、施釉、彩绘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粉彩”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清末光绪三十二(1906)年寂园叟作《陶雅》一书中,“康熙硬彩、雍正软彩”,“软彩者,粉彩也,红为淡红,绿为谈绿,故约软也”。自此,“粉彩”的称谓沿用至今。
粉彩得以烧制首先得益于一种含“砷”的白色玻璃质的彩料,再加入铅及硝酸钾等溶剂的配制,形成的“玻璃白”有一种柔软粉润的感觉,并且,复烧温度低于五彩瓷器,所以,在此基础上烧制的瓷器也称为“粉彩”或“软彩”。相较于主要采用单线平涂的五彩,画面比较生硬、缺乏敏感深浅对比,粉彩一改单一技法,直接在“玻璃白”上直接渲染,如同纸上粉本一样,再粉上施染各种颜料,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深浅、明暗和阴阳向背之分,画面层次感加强,变化万千。特别是官窑胎质轻薄,白度极高,釉色温柔如玉,造型优美,因此具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雍正粉彩的风格偏重于柔和轻丽,虽色泽丰富但线条纤细,表现出淡雅清新的风格。到了乾隆时期却截然不同,开光(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粉彩的装饰逐渐增多,如腹部白地或者色地开光,开光内绘粉彩纹饰等。再就是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轧道”工艺的运用,即在器物局部或者全身色地上,刻划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加绘各种纹饰的图案,真是到了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似乎要将所有工艺都要融汇于一身,有的显示出富丽堂皇之感,有的则有过于繁复之感。再就是粉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常采用“过枝”的绘画技法,即盘、碗的图案花纹从器身到器盖,甚至从器内到器外壁都有连续的彩绘。
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当时五彩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在釉上装饰,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
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
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康熙五彩,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此藏品为“大清康熙年制”五彩花鸟纹梅瓶。此五彩梅瓶器型规整,小口披肩,圈足。轮廓简洁优美,形态典雅端庄,色泽稳沉,釉色靓丽,品相完好,颇为难得。器身以五彩绘花鸟图,花瓣饱满,枝繁叶茂,风姿绰约,鸟儿羽翼华丽,姿态婀娜,俊逸清雅,栩栩如生,画工精湛,用彩浓淡相宜,风格典雅端庄,构图丰富饱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