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上海外滩美术馆作为位于外滩社区的当代艺术馆,闭馆期间,我们不曾停下脚步,尝试与本地进行更深厚的联结。“客堂间”将成为社区中的交流平台,使在此的居民及团体建立亲密联系。更多关于外滩的故事,请关注全新微信公众号“客堂间KhekDhangKe”!
第一期《客堂间·故事》城市街拍 · 香港路。摄影师:仙人掌、张文易
“客堂间”是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聚焦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的长期项目平台。我们将联合外滩地区的教育者、艺术家、学者、建筑师、策展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定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换,共同策划系列研究及公共项目,以深入了解外滩地区。“客堂间”源自上海话“Khek Dhang Ke”,为“客厅”的意思,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外滩社区的居民及团体可以在此建立亲密的联系,丰富彼此认知本地的视角和方式。
外滩作为近代上海发展的起点,经历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变迁。一直以来,它被看作是上海城市的标志,以及旅游目的地。在这种传统形象的背后,外滩区域随着时代变革发生着各种业态的转化和人口流动。如今网络技术的飞速扩张,使人们越发远离真实的生活环境和周遭群体。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附近的消失”,指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割裂现状。当生活被数据和网络架构,我们正逐渐丧失对周遭曾经历和正发生事物的感受。作为外滩地区的学术性和公益性专业机构,我们将整理、研究和保护这一区域的人文历史和深厚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客堂间”的系列研究及艺术项目策划,考察并记录这些逐渐消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群和故事,构建与该区域相关的文献档案,关注在这个区域内工作生活的普通人。
“客堂间”已于2020年8月起与“城市考古”团队展开长期合作,对外滩地区的文化历史变迁进行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合作的第一阶段将针对南苏州路、延安东路、河南路和中山东一路合围区域,展开为期6个月的调研。其中我们将尤其着眼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探索其与社区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新高一学生也将参与本项目,学习如何在社区中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将在专业指导下,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虎丘路附近的区域。
第一期《客堂间·故事》城市街拍 · 香港路。摄影师:仙人掌、张文易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客堂间”
小组成员包括
按姓氏排列
田珠莉(Julie Chun),艺术史学者、亚洲文会艺术关注组召集人;
缇娜·劳芮拉(Tiina Laurila),副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资深顾问、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创新课程负责人;
潘旻,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主管;
帕茹儿·里华尔(Parul Rewal),建筑师、亚洲文会副会长;
苏杭,策展人、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公共项目主任;
童毓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全球交互教育总监;
徐天天,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展主管;
郑佩菡,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专员。
关于“城市考古”
坐标上海的独立城市研究团体。致力于在城市生活和历史现场中,通过有组织的自我教育,启发性体验,记录与调查,沟通与反思,拓展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艺术/知识生产,进而激励更多的同道者,参与到历史进程的推动实践中来。
如果把数理的世界比喻成血管,那么“炁”这种贯穿宇宙和人体的能量则是热的、正在流动的血液。“神炁现形”是由独立音乐人、剧场实践者、艺术工作者孙大肆所带领的艺术团体。“神炁现形”深入社区,与接触到的每位有缘人探讨“灵感”的定义与获得、运作机制,发掘人的“炁”如何通过数理的方法转化、呈现成艺术作品,探讨“人来疯”这种民间“小确幸”登入艺术“大雅之堂”的可能。
外滩区域街拍。摄影师:仙人掌
幕线上出版第一期:末日超话
幕线上出版第二期:偶然的到访
怪物
献给布干维尔的青春
旅游之为政治哲学
作者: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