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元青花是青花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在制瓷工艺上获得重大突破。人工装饰技巧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器型与纹饰体现了新的艺术潮流,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龙是一种吉祥的神物,在神话传说中它掌管雨水,这可能与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有关,中国的神话中有共工治水、大禹治水,都说的是洪水泛滥。正是由于对水灾的恐惧和不解,人们认为有一个水神,便才创造了司水的龙。龙以蛇为原型,可能又与上古存在着以蛇为图腾有关,图腾是动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许多上古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都是人面蛇身,如:“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史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总之,远古时代人类把蛇都看作是神物,并把它与祖先联系在一起,祖先也变成了人面蛇身的神物,可以对风雨雷电施加影响,寄托了控制、驾驭自然的愿望。
龙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最早是远古时代民族的图腾。旧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能登天入渊、行云布雨,加之形象凶猛,故令人敬畏。后来,龙又进一步演变成王权的象征。龙纹成了皇家独享的特殊纹饰。龙的形象各朝各代画法不同,也从侧面烘托了王权的兴衰。
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龙最为大气磅礴,威猛雄壮,是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皇帝的象征。成化时期,由于皇帝不理朝政,宦官专权,所绘的龙大多温顺、无阳刚之气,反而有阴柔之美。至天启、崇祯时期,内忧外患,经济萧条,皇帝失去了天子的威严,龙纹多显得苍老颓废。
凤也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而演化出来的一种神物,它最早是上古东夷族团的图腾玄鸟。东夷族当时比黄帝、炎帝族的文化更先进,虽然蚩尤率东夷与炎黄作战失败,东夷被征服,东夷族的玄鸟图腾仍流传下来,并逐步融合了其他氏族文化,演变成凤的形象,它不仅有鸡、鹰、鸟的成分,还融合了兽、鱼、蛇等形象。在古史传说、部落神话、古代岩画、陶器上都有关于凤的形象的描述。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此青花龙凤纹抱月瓶,口径约8.3cm;高约51.2cm,撇口、束颈,颈与肩部饰双龙耳下接圆扁腹,椭圆形足,胎质细腻,洁白为典型糯米胎,圈足内施白釉,落青花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前后纹饰一样,青花绘制龙凤纹,画工细腻,工艺精湛,且器型硕大,存世不多,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