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年12月12日,"交融” ——医学·艺术同源性研究展,将在南京FOUR ART 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此次展览以“交融——医学·艺术的同源性研究展”为主题,通过叙事医学与生活美学相结合,体现医学和艺术的共通之处。展览分为“生命·对话”、“生命·感悟”两个板块。“生命·对话”单元遴选了医疗系统10张纪实摄影作品及何蓓蓓创作的10组花艺作品,通过一张动人的医疗纪实照片,一组充满美感的花艺作品,一段生动的文字叙述,组合成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这些作品来自创作者们对生活的记录、对生命的观察,而这些创作者都是医疗系统的艺术爱好者,他们用美学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本单元的医疗纪实摄影作品表现出了医学对生命的守护,花艺作品表现出了尊重生命、渴望美好的愿望,这一组组对话让我们在对生命本能需求与生命美好的渴望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生命·感悟”板块遴选了10张视觉中国摄影师、设计师微观艺术创作作品,用其独特的语言展现出生命的能量,传达出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感悟、体验、憧憬,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
展览开始之前,我们与本次展览主策团队进行对话,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对本次展览进行深刻的讨论。
对谈嘉宾:策展人高木、策展人陈亚、执行策展人李丹、参展艺术家:何蓓蓓
美学·花意 作品
何蓓蓓
策展人高木:我们这次做的其实是一个关于医学和美学之间的同源性的探讨,我觉得医学和美学之间的同源性它是有非常多的话题可以讲的。这次主要是何蓓蓓老师,提供生活美学方面的内容,陈亚老师提供叙事医学摄影作品,视觉中国提供医学微观艺术作品。三方面作品相结合,以展览的方式做一个具有学术性的同源性的探讨。 本次展览选择在Four Art 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我觉得效果特别好,正好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呈现出来。另外,关于医学和艺术的同源性探讨,相关课题的展览没有人做过,所以这个展览其实是我们一个开创性或者一种领先性的创举,我觉得很有意思。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医学和艺术不断地碰撞、共振和交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方向和不同维度,可以找到无数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课题。用展览引发思考或者讨论,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是我们策展团队最喜欢做的事情。
策展人陈亚:我对这个展览是很期待的,开始看到何蓓蓓老师的作品,当时就觉得这批作品特别漂亮,当时也没想到要做展览。后来高木跟我们一起碰撞就碰撞出做展这个思路。
我觉得真的特别好。我们现在在研究健康管理,包括国家现在也一直在出各种政策要求,提升人的心理健康。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物质层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很丰富的时代了,但是心灵上面的缺失还是非常大。这两个月我大概走访了北大、南大、交大等十几所高校的心理工作室,还有精神卫生中心这种诊治精神心理疾病的医疗机构,我后来发现我们医院治疗精神疾病的方式很单一,主要用药物来解决。但是与此同时,我发现社会上面依然有很多工作室和研究人员,在做提炼关键对话。关键对话就是我通过一两句很清晰的语言触发人们内心的想法这很重要。所以,这个展览我很期待,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层面的一个提升,让大家能够得到来自于心灵的认知。
参展艺术家何蓓蓓:因为疫情,我对于原来的生活跟工作节奏进行了重新调整。也是在疫情期间,开始尝试做这些作品,做的过程当中,人的状态是很专注的,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过程很充实,内心的感觉是很平静也很愉悦的。 现代社会大家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很快,人在这个状态底下会经常有不安和焦虑的情绪,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觉得我在做作品的过程当中,最大的一个体会是它会让我很平静,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让我和自己的焦虑和平共处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而关于艺术与医学这对命题,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我工作的环境,基本上天天都在和医疗有关的人打交道,所以对于医院的环境,然后对于医院的人,对于医务工作者其实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不管是医生也好,还是说病人也好,其实大家最主要的都是希望说能够解除、减轻病痛,能够让人的生活更舒适更美好,让生命长度更长,质量更高。从医生的角度看,他因为有医学的技术,因为有他自己的专业跟知识,他可以让我们生命质量更高,从病人的角度,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探索生命我觉得这个就是医学的本源。 而艺术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探索生命的本源是什么?生命的形式是什么?用艺术的方式去展现它,去表现它,去表现我们对生命的好奇和赞美,或者说对它的敬畏。我觉得这种对生命的探索跟医学是一样的。
另外,通常意义里面大家会觉得医学是一个很科学的东西,很理性的学科。觉得医生也是冷冰冰的,包括到医院里面去也觉得线条感很强。但其实真的跟医生跟医学跟这个行业里边的人接触多了以后,就会发现其实医学有理性的一面,但是也是有感性的一面。为什么这么讲?医学的三件法宝,一个是药物,一个是手术刀,这个都是大家很能够理解的。 但是第三个东西是语言,就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探索,它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但是在医学的两端都是人,医生病人也是人,所以更多的在一些未知的和我们无法克服的一些和生命有关的问题上面,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只能去表达和交流,有很多事情是依靠技术没有办法去做的,所以我觉得从医学它自己本身的本源上来讲,它就是有理性,也有它感性的地方。医学它本身就是理性跟感性相结合的,它本身学科的在它整个过程当中,其实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是完全是理性的。
叙事医学作品
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当幸福来敲门
心·口
第二个方面,我们这次选作品的时候,选了叙事医学类的影像,也选了微观医学类的影像。
医学微观艺术作品
视觉中国
Trichinella Spiralis,10x light micrograph
(50.80 x 38.10 cm)
我们觉得其实说到底医生只是一个职业,是他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他有专业的知识,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是普罗众生里的一员。人会有的情绪,医生也会有,为什么人家说医者不能自医。所以医生很多的理性的客观的精准的表达,那只是他的职业训练,但是其实他本身还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他其实也会有恐惧。很多医生曾经有经历过抑郁或者是焦虑,因为本身这个职业就是很高压的,所以我们这次选的这些医学类的作品,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医生他其实是很真实的人,只是他平时因为我们对他的那种职业的定义和烙印,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他作为一个真实人普通人的一面,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医生塑造成像天使那个样子,没有任何缺点。所以这次选的作品里面,包括为什么后来选微观医学,这可能是跟平时选的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选微观医学是因为我们觉得除了说情绪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艺术也好,医学也好,大家都有那种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探索。
Lung tissu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42.61 x 32.03 cm )
最后,谈谈艺术。我觉得艺术本身它也是一个学科,我是这么理解的,在艺术中还包括做艺术理论研究的,比如策展人等等,艺术本身会有理论支撑,有它的研究的路径,然后有它的研究方法,总有一些规矩的。既然,它有学科体系,所以它本身是有它的理性表达,而且是有它的理性的支撑的,那么所以我觉得其实不是说艺术是不理性的,艺术也是有它的理性的一面的。
所以我觉得艺术也是理性跟感性相结合的。至于说距离感这件事情,其实跟医生有一点像,我们内心很需要医学,然后也很需要艺术,我觉得这个是每一个普通大众都需要的,但是可能我们觉得那个是要接受专业训练的,或者说是要有天赋的,所以就会觉得他好像距离我们很好远,但是其实可能真的走近了以后就会发现离的都不远,只是你内心怎么去认可这件事情而已。
执行策展人李丹: “医学”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而“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学科的设置来看,医学与艺术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领域,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医学和艺术又具有同源性,他们都起源于人类的观察,对自然界的观察,对自身的观察,对同类的观察。医学和艺术也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普遍、永恒和富有意义。医学与艺术其实是同一人类文化源泉所涌流出的两条支流,它们在前进过程中相互交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学与艺术互感互补,相互依辅、相互衬托,尤其在人类生命本能的需求上,在生命美好的渴望中,在情感表达上,在创造的领域里,医学和艺术有着共通的道路。而对于分别承载着医学与艺术的实体——医务人员与艺术家来说,也有着极其类似的共性。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通过尝试医学与艺术的交融,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其独特而又绚丽的光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