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年三月,许固令与本报进行一次简单却深入的艺术交流,畅谈关于他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思考、一点感悟。能够取得这一次交流的机会,实属不易。作为一份在海内外华人地区发行的美术报,本期选取许固令作为头版推介人物.甚是难得,希望藉此机会提升本报对美术界的专注和研读?不想程式化、任务式地去完成对许固令的文章和采访?经过再三思量和征得许固今本人的同意,本期报纸编辑部欲求突破,以全新的记录方式去解读许固令。《六悟许固令》甄选了关与许固令的六篇文章,对这些文章的六次重读,形成的六次感悟。作者融入自己的理解,倾注自己的感性认知,通过细腻的感情领略许固令艺术创作和追求的始末。
曾经有不少相关媒体对许固令的报道写的相当深入。我们发现他实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特别的气质,打动了业界对他的评价。
我仔细研读过关于许固令的评价文章。很细腻、很概括、很专注、很深刻。通道这些文字.我们能够读到许固今的感性。诗歌是情感的宣泄.是灵魂的再现、每一次重读“固守自己灵魂所感知的世界,创造充满感动的新奇,酿造心灵的充沛.显现浪漫的情怀……就算花落下,还会再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心花怒放”.如果没有对艺术的“异想天开”,活着是多么乏味和无奈。让自己活在感觉之中吧,自己为自己撒一次娇,快乐起来!精彩起来!”我都会有着无限的冲动把它摘抄下来,并且会静静地发呆,让自己云游。
人与人之间相识、相处、相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多次接触许固令,认识加深了。通过许多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发人深省的艺术记录,才能促成本次采访和记录。
不想让自己程式化、任务式地去完成对许固今的文章和采访。我深知且明了,本次机会是何等的难得!
于是我仔细甄选了关于许固令的六篇文章,六次重读,六次感悟:
1、《许固令:脸谱是我绘画的“26个字母”》(《广州日报》2010—06—07/刘艳)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1.谈创新 2、谈心得3、谈游历4、谈婚姻,把鲜为人知的许固令呈现在读者面前。
点睛: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东西方艺术的精华。
何为画家?全新的幽默的应对语言,多数避而不谈,甚至清高自傲的艺术家难以接受的直面解剖,巧妙嫁接在席慕容的语言里。十分令人钦佩!
创新部分,主要是谈及许固令戏剧脸谱作品的先后历程、因有缘故等。家庭的影响因素,自身的感悟以及时代造就的“突破”机会。
任何新的事物在没诞生时,开创者的冒险都饱受狂风巨浪,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许多被认为“牛鬼蛇神”的新鲜事物,一旦能够存在并且能够发展延续,世人就会惊醒,乃至反思。一切都是规律。对于艺术创新,此乃是一条生存法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的预见未来。但有识之士必然明白其中道理。乃至坚定自己、迎难而上,开创属于自己的一条阳光大道。千千万万的画家,出彩的是为少数,能印证此观点成立的各中佼佼者,许固令便是其中一个。
是的,此脸谱非彼脸谱,非常理解、非常认同。他的画充斥了许多元素,最后看到的画面成了情感的宣泄,成了精神的呼唤。但是还是不懂,为啥要用26个字母来总结自己的绘画?26个字母代表的是符号?是终结?还是说全部的意思?
艺术本身就是要抽离于一般的观众,它的根虽然扎在不同的国土领域,但是灵魂却飘荡在无止境的艺术空间。历史时空赋予了它独有的生命力。少数人的感知感悟牵动了多数人的精神存活世界。高雅与通俗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这个课题。真的没必要因为时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何为艺术魅力?热论是戏剧.文学.绘画……说明白了就不明白了。我们一直寻求生活上的伴侣、工作上的搭档,简单而言,我们都需要一个能懂自己的人。艺术的终结,就是一个能把表层的画面渲染到深处的思想、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它不俗!许固今身边有不为少数的艺术知音,艺术同路人。足矣!
心得部分,我们看到记者提出的问题都是大众普遍存有的问题。许固令在其中的回答有这么一句,“我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这副脸谱画的是谁。”我们难以理解的是因为许固今一直在揣摩着一些哲学上的问题。至于在画中运用的色彩之心得,许固今的解读十分明了。如同音乐本身也是一门典雅艺术。因为早前看了冼星海的纪录片,至今还念念不忘。相信套用在这也非常合适。
至于谈游历部分,写下了许固令艰苦寻艺的历程,感人至深的伟大父亲和丈夫的故事。谈婚姻部分更是带出了许固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谈了,我就不赘言了。理解万岁!至真至善的许固令,大方展现了他的动人笑容。想想也觉得坦然、舒服。
2、《“许固令脸谱新作展“深圳展出》(《深圳商报》2009-05-22)
这篇经过材料组织和编辑的文章,通过拟出一则展讯,带出了许固令的艺术造诣的方方面面。
2009年的时候,对着媒体他如是说:我总是在探寻,如何使色彩的涂抹更加势到位,使线条的表达更加潇洒。如今他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有阶段性的新体会吗?
本文有一段十分值得借鉴的:很多观众都试图寻找许固令脸谱画裹深藏着的奥妙和哲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世事小棋局,人生大舞台”,这种许固令常常抒发的感慨,正是他最想在画里表达的内涵。有评论认为,看许固令的脸谱画,需要细细的咀嚼玩味,因为画家把古芒、传统的民间艺术,演变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符合东西方审美习惯的作品,这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文化修养。有着扎实写实基础的许固令,却选择用非写实的手生创作脸谱,其作品表现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感觉和情绪。他的笔墨变幻莫测,线条纵横飞舞,色彩斑驳陆离,越看越觉得深邃、沉静。
3、《戏痕》三读及其它(作者:黄心武)
黄心武是咱们国内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对戏曲研究透彻,对文字的信手拈来更是顺畅自如。美文!多次对读者进行提问,文章急促并层层深入,令人不得不佩服!
点睛:妙就妙在作者既“有谱”,又“没谱”。
点睛:脸谱的脸谱
4、《“附中仔”许固令》(《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2009-05-21作者:钱海源)
没有深刻的体会,共同的经历,想表达的也只是程式化的语言:不得不说,连许固今本人也非常喜欢本文。系扣主题,不偏不倚,如此长文竟看不累,全靠作者每次的过度都顺畅自然。且因为作者与许固令的特殊关系,个中描画片段,也十分生动有趣,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没有高学历,没有美术界显赫的身份,其书法和水墨画没有自封为名家?有意思!
细想想确实如此。何解?对于我来说。许固令就是一位艺术名家。原来,社会如此混乱,艺术界如此复杂。
点睛:这充分说明,从根本上来说,画家能否在社会上和文化界立得住,最要紧的还是靠作品的艺术质量说话。
无比认同!
5、《许固令:横涂纵抹“白轩”间》(《羊城晚报》2010年08月24日文/刘朝霞)
这篇文章主要是定格在白轩上,照片拍得相当好,带出的观点也很有见地。
点睛:白轩:艺术与心灵的契合;“白轩”就像许固令本人一样,以一种低调而大气的高雅兴舒适感动着每一个来访者。
点睛:创新:生活和艺术的“异想天开”。
他的脸谱绘画每两年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两年之前,他的绘画注重用色大胆,一向以绚丽大胆的色块突破传统的局限,以求给蜗居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以情感的激励和宣泄。而去年,他开始尝试着将元曲宋词融入脸谱绘画中,以曲词中的人物为素材或者以古曲词传达今意。其中他最钟爱的一幅是刻有“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笑我飘零”的脸谱,笑称是自己30年游艺生活的自画像。
是否已经解答了我上述思考的问题呢?
点睛:家:挥洒写意的情的港湾。
十分细腻的描述,温暖,和谐!
6、《画家许固令和他的花系列水墨画》(2010—9—9作者:黄礼孩(诗人、艺术评论家))
点晴:通过花朵传达人类与大地的永恒,许固令最近画了一批水墨作品,是花系列。他请我去欣赏。我看这个系列最直接的印争是虚静、空灵、淡雅、粗旷、野性、浓烈、斑驳、绚丽、妖娆……这么多元素交织在一起,它们彼此相联,又如此的梦幻和玄想、在思绪还停留在许固令戏曲脸谱艺术的时候,回过神来,我又开始把感情倾注在他所创作的花卉系列作品,难以再用言语去表达了。对许固令的花卉钦佩之余更多的是忘情!
许固令确确实实有别于社会上频繁出来参与活动的一些所谓的艺术家。加上他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聊天,每一个人都会很开心甚至是会带着思考回家待到自己某时某刻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的启发!
能倾注如此多感情去思考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归功于的只有缘分、是艺缘,友缘,面缘,更是善缘。
后记:在完成《六悟许固令》后,我对其产生了静夜的思考。打从一开始接到要采访许固令的任务的时候,我就有种莫名的压力。如此短暂的光景,我何以能够写的深刻和特别。因为我的稚嫩,我的浅见,不,应该说是我的阅历,不足以靠近这样的艺术家。无论如何,坚定了,就不动摇了。我不懂画画,我希望我将来能把画看懂。有人曾说,我悟性颇高。感激他!(心中一直尊敬的那个默默耕耘的作画的他)或许我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因此我看中的是一个人流露的真感情。故此令我钦佩的人,尤其是现在业界界定的“家”,一定是有着过之而不及的“厌世”气质。何以为“厌世”?即是力压群雄,与种不同。当然,这个词是没有经过推敲的或许将来当我有新的感悟的时候,我就会再好好的总结一个新词。不知道自己能否在现阶段做到许固令的满意。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他。因为我在较短的时间,高强度的研读了关于他的资料。令我产生无限的联想。几次相约相见实实在在的触动,周遭的相关人士的不经意的提起,纪录片的感性的旁白、真是片段,桌面上摆放的沉甸甸的画集。人总会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事情。本次的文字是在今夜写下的。去年的时候第一次邀约,过后的场合的不谋而合,而后的再三相见,即便是心中一直存在这个任务,但是却无法基本的去写点什么。如今思路清晰了,一切豁然开朗!不是华丽的文字,确实真情的追踪。
作者:温晓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