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起初的收藏是从集邮开始的。确切些,那时不应叫收藏,只是步人后尘的好奇和好玩而已,最终因缺少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工作的改变而罢手。
经常到泰安出差的缘故,我爱上了泰城的文化,泰山以其伟岸的身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泰城俯身而拾,每一片瓦砾,每一块残缺的瓷片都蕴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都给我一种顶礼膜拜的神圣,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悟。
我曾在岱庙古老的城墙下徜徉,曾在每一个摆满古玩、奇石的店前逡巡,深深的自卑和自身的浅薄使我不敢轻易涉足人们谓之“收藏”的行当。站在岱庙的古城墙下,于无意中拾起一块古陶。当然,谓之古陶有点不太妥当,充其量只能是年代久远的某一器物的底的四分之一而已。灰白色的胎质,器底旋纹明显,最使我惊异的是圈足与底之间有一个清晰的手印。
一个手印,就清晰的印在了圈足与器底之间。或许曾带着灼热的汗水,抑或在严寒中一个粗糙皴裂的手将它按下,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那个陶工的指纹便无意中留在了上面。那个碗或盘或者其他什么器物在历经了上千度高温的焚烧后,手印便成了器物的一部分,成了智慧与勤劳的有力见证。人们在使用那个完整的陶器时,或许并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手印,更不会想到那个陶工——在灼烧自己智慧的陶工。当然,那个器物终于毁掉了——没能逃脱历史的沧桑,尽管它的毁坏饱含了一千种故事。
看着行色匆匆的人流,车轮和脚步碾压着百年千年前平民、公侯的足迹,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生前的显赫与荣华,只能被那些冷冰冰的文物旁证着;他们的痛苦与欢乐,他们或激烈或柔婉的情怀,已深入黄土难以辨别。
留下来的一切——包括那个手印,冷漠地提醒着留不下来的生命的悲哀。古陶上的一个手印,寄托了我对古文化的感叹和对古陶生命的缅怀。
作者:木桃508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