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上的自欺欺人知多少
刘晓林
这是个崇拜艺术的时代,这是个轻视艺术的时代。崇拜在于艺术所带来的名利,轻视则在于内心对艺术那儿戏般的欺骗——借尊重艺术之名,行践踏艺术之实。
我反复强调过:艺术家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可怕的当代中国则出现了可怕的艺术家漫天飞的现象:1万名艺术工作者中能出现1名艺术家就已经不错了,现实中几乎每位艺术工作者都以为自己就是为艺术而生。滑稽的无奈!抑或是无奈的滑稽。因为人们对艺术家标准的降低和艺术工作者的自我认知出了问题,使得艺术家成为了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大有追赶“工农商学兵”的趋势!这叫缪斯女神如何是好?
真假的艺术家都是人,都需要生存。遂之一系列的“谋生术”诞生,创造虚假的拍卖成交记录便是其中之一:本来没有成交的可以通过自己或朋友买下,低价成交的常常制造成交价N倍的“天价”。或许在虚假记录诞生的短暂日子里真的令真假的艺术家心潮澎湃!自己找不到了东西南北,在做梦时都在想着身后满是追着购买自己作品的人们,自己与齐白石等大艺术家站在了同一阵营。而过了一段时间则发现并非如此!“大师”被他人叫了数遍,作品价格依然低的如故,买作品的依然了了无几!莫非是社会上没有发现自己这稀世珍宝?总结的结果:以前参加的拍卖会“档次”较低,拍卖记录在社会上的信任度可能不大!只有进入更高“档次”的拍卖会才能真的使自己在艺术史上扬名立万——花再多的钱也再所不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关系打进更高“档次”的拍卖会,“创造”更加令世界惊叹的记录。呜呼!!
许许多多的真假艺术家通过拍卖场上的记录,俨然与前贤们比肩了!他们高昂着貌似智慧的头颅在自慰着庶近荒芜的灵魂,同时也嘲笑着没有拍卖记录的后来者们。“外势诚需借,内能真锥芒。”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想有所成的确离不开借外力,但不要忘记:实际的才能是根本所在。
我与朋友聊天:在不适当的时间举办的展览越多,露出自己的不足越多;在不适当的时间参加的拍卖越多,社会对你艺术的“鄙视”越多。拍卖场上的自欺欺人知多少?不可胜数,贻笑大方。比比皆是,荒唐至极!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