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画院、中国嘉德编写宗其香文献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
从宗先生的作品看,很突出的一点,是广泛扎实的基础,这点对我们现在来说,很重要。现在画画的,包括一些中年和我们这些人,都赶不上宗先生。你说他究竟算哪方面的画家,是油画?水彩画?中国画?中国画里面,他是人物、花鸟、山水?算哪一科?尽管他的晚年山水多,可他的人物、花鸟在运用水墨方面不在山水之下,包括前期的水彩,正因有广泛扎实的基础,才有他后来的成就。第二点,他的创作态度,一是坦诚,二是无忌,没有忌讳。宗先生的东西很坦诚,他就像小孩一样,如放风筝,坦坦荡荡地。尽管说可从他的作品里,当然包括任何人的作品,挑出毛病、不足。可是他,心里怎样想的,怎样发展的,心路历程全部如实表现在作品里面,很真实,绝对不掩饰,不造作、不伪作、不仿作。这种伪作、仿作在画坛上也像不讲真话一样,是个弊端。我感觉宗其香先生的作品,对我们后世的创作,对我们现今画坛上的一些毛病都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田黎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院院长、教授):
宗先生是国画系的前辈,我们都非常敬仰。宗先生这一代老先生为国画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宗先生的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把握时代开拓创造。一个画家,注重的是感受,感受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宗先生在水墨画这块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尤其是他以江面夜景为主体的这些绘画,是一个中西融合的典范,他把笔墨文化意味的含意和写生,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揉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审美。宗先生的人物画,也跟传统人物画的距离拉得特别大。他代表了中央美院国画系走中西融合这条路,成为一个典范。在中西融合当中像蒋兆和、李可染先生都是中西结合的典范,每位先生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来把握时代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产生自己的审美观,来创造形式的内涵。
杨庚新(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艺术》杂志副主编):
宗其香先生多才多艺,中西合璧,油画、水彩、版画、国画皆能。其中,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兼善。他一生充满了探索精神,他的艺术与时代同步。从三十年代步入画坛,到九十年代末辞世,经历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他的画出于传统,中道革新,遵循乃师徐悲鸿“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的教导,创造了风格独具的夜色山水、版纳风情等宗家样式。“宗家样”取材新颖,画前人所未画,发前人所未发,画意诗情,清新隽永;语言,中西参用,笔画与光色巧妙融和。“宗家样”开创了山水画现代形式,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山水画笔墨语言,成为当代中国画不可或缺的一页。宗先生一生追随徐悲鸿走中西结合的道路。他对中西有自己的理解和取舍。他注重写生,强调感受,不拘泥于对象的如实描写,而重视意境创造和画面气氛的捕捉,他的创作本质上更接近传统。他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和光影,并将它们融于传统笔墨之中。他的画笔墨淋漓,若行云流水,若奔蛇走虺,有一种书写意趣。宗其香晚年的创作有向传统回归的态势,题材从山水拓展到花鸟,心态愈发自由,笔法愈为奔放
作者:宋青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