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鉴画心语之二

     对书画而言,说的比较多的是“鉴赏”,以前的理解不外乎既鉴且赏、又鉴又赏,“赏”和“鉴”没有多少因果的关系。其实“鉴赏”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赏是鉴的过程,鉴是赏的结果,也可以称之为“赏鉴”。赏的过去就鉴定为真,赏不过去就鉴定为假。赏的内容很丰富,一幅书画作品能看到的都可以是赏的内容:装裱、包浆、题跋、印章、构图、用笔、用墨、用色、格调等等,这是广义的“赏”,而关注于作品本身,研究笔墨,体味作者情怀,这种“欣赏”是深层的狭义的“赏”。联系作者时代背景、笔墨特性、性格特点,“赏”不过去,就要注意了。而一看装裱、风格具复合,观笔墨也符合作者特性,通过作品体味作者心境、情操,让人时时有感叹发出,阅完以后,能有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愉悦,这自然是一幅好作品,也很可能就是真迹了。那么这就是真迹了吗?且慢,也未必尽然,譬如张大千之仿石涛、江寒汀之仿华新罗,都是好作品,但未必真。这就需要我们对作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张大千风流倜傥,举手投足带着洒脱,作品体现的也是这种味道。石涛历经沧桑、心如止水,作品体现出苍茫、静穆,虽然张的作品水平同样让人叹为观止,但性格、阅历的不同注定了有内在的差异。只看我们这些赏鉴的人对他们的熟悉程度了。说鉴赏或许更有道理些,可以这样理解了。“赏”然后“鉴”,然后怀疑,再“赏”再“鉴”再怀疑,如此延续,最终鉴出结果。由“赏”而起,由“鉴”而果,这是一个鉴赏的过程!
     都是随时想到的点点滴滴,没有经过修改,随意性很大,只是小小思想活动。等过一段时间回头看时,再进行思路的梳理,文字的润色。

作者:燕赵遗风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