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较早记载见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后因柴窑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历史沿革《古玩指南》记载“论瓷器者,首曰柴、汝、官、哥、定”,“而最著名者,为后周之柴窑,为中国古窑之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名窑窑址已经找到,惟柴、哥在中国陶瓷史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古代瓷器以柴窑为贵,明朝人就有“论窑器,必柴、汝、官、哥、定”之说,历史记载,严嵩父子倾全国之力,仅得数枚,可见明朝人就很少见到柴瓷,且宋时仿制柴器甚多,因此,其地位与目前仅剩百余枚的汝窑同等重要。
五代后周被北宋取代,仅烧了不到六年的柴窑便随着当时国家的统一,战略的转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主要特点 对柴窑的特点,古人集中地概括为一句话,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其他资料记载也有多种,在颜色不光只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麻酱色多种。如乾隆咏柴窑诗句中,称清宫所藏几枚柴窑皆黑而无青者,清人杨望泰就认为柴瓷“其色黄”。《古玩指南》曰:“所谓‘青如天’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窑以天青色为主,其他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一种不上釉者,呈现黄土色,即后代所谓铜骨也。”乾隆《咏柴窑碗》曰“足土口铜”,“夷门广牍载,柴窑世传周世宗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在器型上,清宫中旧藏柴窑碗数枚,据记载还有瓷枕等其他器型。
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关于到底有无柴窑问题,在下认为柴窑不姓柴,既不是五代的产品,也不是什么柴荣世家和柴皇帝所创(目前也是一种传说而已),这个问题专家们全都错了!大错特错!是何道理?此处只能说第一,姓“柴”说纯属一种天大的历史巧合(关于此点以后再谈);第二,“柴”者是某窑出的作品款识记号,如,汝窑出的作品款识记号已知的有“奉华”、“申兆”、“蔡”,还有“甲”、“乙”、“丙”等。因此不要把柴字当成了窑名,这也是找不到柴窑窑址作坊的原因之一吧。再有,有的瓷器作品用“柴”字为款识,有的则用带“病”偏旁的“柴” 字做款识就是这个道理。有位朋友在网上对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回复了一段话——“你不是纳闷那只带有病字旁的“柴”字款吗,不光是你,连北京博物馆的专家们和专门研究瓷器的行家们至今无一人搞明白其中原委呀,因为新华字典里没有此字!而康熙字典中音标注释没有单独的,只能标注为(音:柴),意义解释只是“柴字”的一部分,可见此字当为后创之字,也就是说,此一字应当是为制作柴瓷时的一种转义和会意相结合的指事符号,具有特殊意义!你能注意到并提出来,说明你比专家们还有头脑,因此就凭此点我提前谈谈我的看法——因为那件式样和颜色的作品它必须带有病旁的“柴”字,这是上面我说过的,是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文化心理作用下的作品,《礼记·月令》——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又,《礼记·大传》——柴于上帝,烧柴祭天;又,《礼记·王制》——柴而望祀山川;又,《楚辞·愍命》——树枳棘与薪柴,是故,“柴”者,木也,病木者,枯枝也,枯枝为柴,木者易生火,有火木必亡。看到你的器物图片上在那个带有病字的左上角还有两个小点了吗,特别容易忽视(上文已经提到过秘密就在“次要处”)它和病字旁构成了一个象形指示加会意的内容,寓意是第二个必须要亡的人。至于是谁,以后再谈,今天就到此,有空再切磋。”
既然是这样一种身世秘密瓷器,连碎片都得用黄金镶边呀!可想而知,哪里还会让后人知道窑址!首先,很多专家穷其一身找这种瓷器的窑址,别说这辈子,千辈子万辈子也甭想找到它了!即便有这样的窑址摆在你面前,我敢断定,你连黄豆大的柴窑碎片也找不到的!其次,不排除有些窑可能当年会秘密承担任务烧制部分这种瓷器(如汝窑、耀窑、磁窑、越窑、定窑、钧窑),后秘密迁走制作工匠,有的工匠可能会因此被秘杀。
6、马未都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说过一件事,说有一个瓷器爱好者对他说,他有68件柴窑整件瓷器,马回答说,“全世界收藏柴窑瓷器品加在一起才只有61件,你老兄收藏的柴窑瓷器品比这总和还多一件!你就不要拿来给我看了吧。”马先生为何看都不要看就知道不是真的呢,道理也很简单,凡是看过柴窑秘色瓷器作品的都知道,这类瓷器上面都有1—2处不同于所有瓷器的标志或古怪图案,有的有图案和标记甚至离谱之极,但又说不清。所以这样的标记自然就成了判别柴窑品真假的标准,事实上,马先生只知道是不是柴窑品,换了大家也能鉴别别清楚,因为现世的该类作品数量就那么多,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柴窑?是那个年代创制的?是由什么人创制的?怎么创制的?瓷器之冠的制作传承为何绝迹了?这些问题恐怕马先生连他自己也搞不清。现在情况是加上前两年法门寺出土的14件柴窑秘色瓷器品,全世界应当是75件,官转民间流转收藏的应该还有一些,但为数不会很多,加在一起不会超过百件!这在唐宋元明清史料中可以看到描述“就连皇家官府也很难得到这类瓷器”,个中道理前面已经简要阐述过了
作者:瓷器鼻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