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琉璃厂人物志】两百年间一传奇——问古斋总经理寇建军先生访谈

【琉璃厂人物志】两百年间一传奇——问古斋总经理寇建军先生访谈

书艺公社:谈谈近几年书画收藏市场的发展状况。

寇建军:近几年书画投资市场发展很快,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书画收藏投资市场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从03年的秋季拍卖会到05年的春季,书画市场的价位都很高,2005年秋季开始,市场开始回落,进入盘整期,06、07年市场比较平稳,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字画市场陷入低谷。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投放4万亿的资金来刺激消费,这时各行各业包括基础建设发展很快,市场繁荣了起来,带动了书画市场的发展,中国书画市场又迈进了一大步,一直到2011年10月份之前的拍卖,价位都很高。2009年秋季到2011年春季,中国近现代书画均价增长3到5倍;中国当代书画也有较大的起色;中国古代书画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1)、2011年5月22日,在中国嘉德推出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夜场拍卖上,齐白石的书画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起拍,创造了4.255亿的成交价(落锤价3.7亿),这幅天价作品的送拍人是资本大鳄刘益谦。这件作品之前被旧金山私人藏家收藏,2005年,他将其拿到国内拍卖,当时刘益谦仅以500多万人民币就拍得了这件作品。后来刘益谦得知这幅画其实还配有一幅对联,直到2010年,刘益谦才等到藏家将对联出手,并最终以1200多万拍得。

(2)、李可染1964年所作《万山红遍》,2007年在佳士得举行的《中国近代画拍卖会》上,以3504港元的高价拍出,刷新了画家作品当时的拍卖纪录。时隔五年,再度现身的《万山红遍》在保利春拍书画夜场中,以1.8亿起拍,2.55亿落锤。雅昌指数显示:李可染的国画指数自2007年春季的530,162点上升至2011年春季的1,353,280点,升幅高达155%。
书艺公社:您自己的收藏投资经历?


寇建军:我自幼喜欢中国书画,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还得说是从2003年开始,03年刚刚接触拍卖会的时候,感觉书画的价位很高,当时也买不起。一直到了2005年秋季,字画市场开始盘整,这时我买了一部分东西,重点买的是近现代大师级的作品。一直到2009年春天之前,这个阶段我买的多卖的少。从09年秋季以后,市场进入高峰期,卖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迎合了当时的市场,中间的盈利也比较大。从2011年秋季开始,书画市场又开始了盘整,字画的价位开始下滑,这时我又开始买进。我最大的经历就是感觉书画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投资市场,是一个资本市场。我们不但要懂得字画的真伪,还要对宏观上的经济有所把握,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这三点缺一点,也没有成功的可能。
书艺公社:网络上的书画市场和现实的书画市场有什么区别,您对网络上的书画市场是怎么看的?
寇建军:网络上的书画市场,当代的中青年的书画市场还是可以的,而近现代的和一些当代一线名家的作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会太大,因为大家都要看原作才能定真伪。
书艺公社: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应该如何经营自身的艺术市场?从收藏投资者角度来说,应该如何选择有升值潜力的书画家?


寇建军:我认为作为一个书画家,首先应该要练自己的内功,要打下扎实的书画功底,才能谈得上经营。
从收藏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书画家,他的作品应该具有这么几点:
1有扎实的传统书画的功底;
2,笔墨上有高难度的动作,不可仿制;
3,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书艺公社:当代书画收藏和近现代书画收藏分别需要注意什么(给投资者的一些建议),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寇建军:
1、要买收藏价值高、审美价值高的、能够传承有绪的作品;
2、不能买成赝品;
3、要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进行资源的配置,比如拥有一百万、一千万或者一个亿的盘子分别要买什么样的作品。
当代书画比较容易折现,但不宜长期收藏。特别是现在个别画家的作品价位甚至比古人的还要高。
当代书画的收藏主要是以一些书画的爱好者、或者是某个书画家的粉丝为主;再者就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有些附庸风雅的所谓的“收藏家”。
书艺公社:谈谈书画拍卖中的赝品现象。


寇建军:自古以来,中国的书画就属于是稀有资源,有很高的价值,历代作伪的现象都比较多,现在书画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较多,因为每家拍卖行每年至少都有春、秋两季拍卖,要进行拍卖就需要有大量的作品,而名家作品的存世量本来就不多,所以,拍卖会上存在着赝品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书艺公社:当下书画家的作品价位高于已故的大师和古人的作品价位,您是怎么看的?


寇建军:当代书画家都在世,它能够对自己做一定的宣传、推广,有些人还有某种职务或者资源,他们对于这些资源能够做很好的配置,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价位高于古人是正常的。 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价位高的收藏价值不一定高,但是作为短期的盈利是可以的。比如启功先生也是当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均价达到了10万每平方尺的高价,而清代四家:翁刘梁王的作品也不过几万元一平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十年以后乃至一百年以后可能他们的价位就没有这么大的差距了。
寇建军书画鉴定札记

书画鉴定是一门经验科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书画造假手段也不断地翻新,许多作伪高手制作的赝品,看起来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山寨”,显然再度提高了书画鉴定的门槛。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作伪高手制作的赝品,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面前,仍然难逃法眼。所以说,学习书画鉴定,首先要大量阅读书画家的真迹,通过量的积累建立起真迹的标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仅熟悉前人的造假方法,对当下出现的新的造假手段也要了如指掌。真迹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很艰难、痛苦的过程,就拿一位画家来说吧,你不但需要了解他的姓名、字、号、出生年月,斋、馆号,主要活跃在什么年代、地域,与哪些人有密切的交往,主要笔墨风格特征,用笔起、行、收的变化,早、中、晚期风格的变化,主要喜欢什么样的题材进行创作,常用印有哪些,当这些知识形成了一个标准,在大脑中牢固的竖立起来,遇到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时,与大脑中的影像进行瞬间对照,立即作出判断。真正的高手,其整个鉴定过程有时连几秒钟都用不了,一件书画作品甚至不用完全打开,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为了真迹标准的建立,要多到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阅读书画作品的真迹,多做笔记。我不建议朋友们再踏入这行,实在是太辛苦,风险也很大。如果你本身非常爱好书画的话是可以的,也就不觉得辛苦了——“乐此不疲”嘛。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只想着去赚钱的话,最好不要涉足这一行。


其实,作为一位书画鉴定家,不仅能够鉴定书画名家、书画大师的作品,还能够对普通百姓的笔迹进行鉴定,说到底,书画的鉴定就是一门笔迹鉴定学。面对一件陌生的作品,能很快地发现并掌握其笔墨、造型规律等,并牢记于心,就能够对这位作者的作品进行真赝的准确判断。




艺术市场的繁荣,使好多投机者涌进来,他们不了解艺术市场的风险,盲目的跟风,对艺术品本身及其著作者缺乏正确的认识,藐视或者漠视艺术品的专业化特点,好像觉得跟做其
他生意是一样的,而且在投资之初,就屡屡得手,以致利令智昏,进而干脆对艺术品的真赝也置之不理,对专业人士的劝告置若罔闻,这是艺术品投资最忌讳的。


我认为,目前处在价格高位运行阶段的艺术品,一定要更加冷静和谨慎。对于目前借助媒体强大的宣传优势炒作起来的艺术家,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考量。要把他们的作品置身于美术史的长河中进行比对,结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参考西方艺术市场成熟的经验,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综合、全面的科学评估,考察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否对等,如果出现严重的违背市场规律的情形,投资的风险就非常大。


在我看来,有些艺术家,特别是当代的艺术家,市场泡沫极大,中国官本位的思想、大肆炒作、投资者审美标准的低下、艺术家自我价格的定位过高、艺术家影响的地域性等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对于有些画廊的经营者来说,风险尤甚,如果市场走向平稳,极有可能因为市场降温,所持有的艺术品变现能力差而导致入不敷出。现在有些人觉得市场火爆,还在想囤积居奇,不肯见好就收,无形中更加大了自身运营的风险。在我看来,单就投资来说,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不适合长线投资,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有的作品持有一天都会感到不安。有的作品的持有不能超过一周,有的不能超过一个月,有的不能超过一年,有的适合长期持有。




适合长期持有的当然是艺术价值受到普遍的认同的艺术品,虽然其目前的价位可能并不会让投资者获得暴利,但相对风险较低,这个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艺术品市场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心存侥幸,还有一句老话叫做:“隔行不贪利”。
寇建军书画鉴定札记


——谈中国书画的按尺论价


一、按尺论价,约定俗成。


“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以上是郑板桥在扬州卖画时的润格,里面很明确的提出“纸高六尺价三千”。至于大幅、中幅、小幅的标准好像还掌握在郑板桥的手里,或者当时大家买卖双方对于大幅、中幅、小幅的标准了然于胸。但是按尺论价,双方的标准应该更明确一些。


按尺论价的标准,应该源于宣纸的规格,比如说四尺宣,六尺宣,八尺宣等。还有就是“尺”是中国人最习惯用的长度单位,所以,逐渐发展到用平方尺做计价单位也就很正常了。

1914年上海振青书画社书画集第一期载缶庐(吴昌硕)润例是:“堂匾念(二)两、斋匾八两,楹联三尺叁两、四尺肆两、五尺伍两、六尺捌两,横直整张四尺捌两、五尺拾贰两、六尺拾陆两等。”


1931年11月,吴湖帆刊载在《墨海潮》第三期上的润格:“立幅三尺九十元、四尺一百六十元、五尺二百五十元、六尺三百六十元。”

1931年,齐白石也曾自订《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尺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这里,齐白石不仅规定了长度,也对宽度进行了限定说明。

漫画家丰子恺的计算单位就更为明确了。据记载,1948年他曾刊登出润格:“漫画(一平方尺以内)每幅32万元。册页(一平方尺)每幅32万元。立幅或横幅,以纸面大小计,每方尺32万元。(例如普通小立幅两方尺,即64万元。余类推。)扇面与册页同。”


可以看出,丰子恺的这种定价方式更为明确,也更为简洁,不存在模糊概念。这种计价方式迄今为止一直被沿用,显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暂时也不容易被替代。




二、艺术家按尺定价,收藏家以质论价。
目前,艺术家的润格仍然因循按平方尺定价,但是市场有自身的规律,不会永远按艺术家的最初定价体现其价值。影响其价值的因素非常多,每个时代、地域也会有差别。


1、题材、内容不同,价格不同。
艺术家有时也会就题材制定不同的润例,花鸟、山水、人物的价格并不适用同一个标准,后来,由于收藏者对某位书画作者的题材的喜爱程度不一样,市场的关注度也会不同,就会出现价格上的显著不同。例如:齐白石的水族(虾、蟹)等价格明显低于寿桃的价格,我认为这属于非艺术价值因素——不是因为齐白石所作的水族其艺术水平就比其所作寿桃低,而是源于其他诸如色彩、口彩和其他一些社会、民族审美心理等因素。


2、创作时间不同,价格不同。
很多人会把艺术家的创作分为早、中、晚期,也有诸如“成熟期、创作高峰期”等的说法。每个时期的风格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熟期(晚期)的作品价格会更高一些。


3、尺寸不同,价格悬殊。
巨幅作品其创作难度会更大,而且存世量会更少,如果是巨幅的精品,那么其价值自然会更高,价格也会有一个相应的体现。而且其价格不是按照平方尺等量增加。比如说,某位作者一张四平方尺的山水画售价40万,合10万一平尺,而相同作者一张16平尺的同类题材作品其价格就可能是350万,合20多万一平尺。


4、不同的藏家,也会体现出高低不等的附加值。
例如:2010年11月22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的“张仃收藏”专场,齐白石的四张花鸟画作品有两件拍出了每平尺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其余两张也价值不菲,与其他不知名藏家所收藏的齐白石的作品同期拍卖成绩相比较,差距确实很大。有些同一上款或同一藏家的书画作品,其来源清晰,也会出现较高的价格,这与大家追求真迹的心理密切相关,也体现出后人对某些前辈收藏家的眼光和水平的肯定,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有些艺术投资者的跟风和盲目,当然也存在迷信专家和名家的成分。


5、价格会因品相不同出现差距。
书画作品的品相完好与否、有无瑕疵,甚至是否原装原裱,都会导致同一作者、时期、题材、内容、尺寸的作品价格相差很多。


6、地域性差别。
某位书画家的作品在某一地域可能价格不菲,但是在其他地方就难以实现形同的价值,或者有价无市。这实际上是审美的地域性差别造成的,国际之间的差别会更大。


7、收藏群体大小。
“物以稀为贵”。在艺术品市场中,这个俗语体现的不啻是因为事物稀少而珍贵,而是因为收藏群体大而作品稀少,才会“贵”。譬如说: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同一时代的甲乙两位书画家。甲书画家的作品存世量是5件,但只有3个人对其感兴趣,就不会“贵”;而乙书画家的作品存世量是5000件,而喜欢这位书画家作品的收藏群体是500万人,那么其“贵”就不言而喻了。


三、以尺问价、以尺论价不尽科学。
有朋友曾这样问过我:“xxx的作品现在多少钱一平尺?”让人难以回答。因为基于拙文第二部分所述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作品的价格,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告诉朋友说:“得先看作品,才能给出一个比较明确一点的价格,否则对你不一定有参考价值。”
目前,创作难度较大,市场喜爱程度高,收藏群体大的作品,当代的画家也会给出不同的价格。齐白石的作品在当时的销售,因内容的不同,润格也会不一样。用洋红多的画要另加收费用。而且,据说齐白石是很狡黠和幽默的,他画小鸡的时候,画个三五只,留大量空白,然后用款识扩大尺寸。但买家更有心计,按小鸡的数量多少支付润笔。虽然说这则故事存在一定的误解(齐白石有可能是基于构图的考虑那么做),但至少说明按平方尺定价存在漏洞,不尽科学。  以尺论价会误导审美取向。画家自己开出定价、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和市场流通的交流价格的确立就必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由此一来,普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认为平方尺价格的高低就代表了书画家的艺术水平,形成了一种误导。也给了一些艺术家、艺术品投资商更多的投机机会。他们会利用这种普通大众的错误认识,纷纷把艺术家的作品开出天价,大肆炒作,制造虚假拍卖成交价格,导致艺术品市场艺术审美观念、标准混乱,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收藏群体的信心,使那些热衷于书画收藏的新生力量因为摸不着市场“头脑”而放弃艺术品的投资。




  2011年4月18日寇建军于问古斋
寇建军书画鉴定札记


书画鉴定要“与时俱进”


     许多朋友要转让、委托鉴定书画作品的,就请他们将照片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有时间的时候,我每天会坐在电脑前集中进行处理一次。对于想转让作品的,只要我看好的,我会回复邮件或电话告知,约定时间,请他们带原件到问古斋来,再勘验原件。有时一天接收到上百件作品的图片,我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处理完毕。因此对于自己的鉴定水平,我有些自信。
     但是,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居然险些被打眼。
     事情是这样的:我筛选邮箱里的邮件,发现有件作品是真迹无疑,就约定时间让发件人把作品带过来。作品带来打开后,我看了一眼,觉得东西不错,而且对方最后还出示了这件作品的出版物,最后商定的价格也相对合理,于是就准备办理一下交割的手续。
     但是,就因为看了作品那一眼,我总是隐隐觉得这件作品好像哪里不对劲,一时又难以说出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就准备再打开看仔细一点。
     作品再次被打开,我仔仔细细的看,构图、用笔特征,用墨、款识,甚至裱工,没问题呀,但心中的疑虑还是没有消除。我又想是不是因为画廊的光线比较暗的缘故,拿到门口光线比较好的地方去看看怎样,结果真发现了问题——原来,这件作品是印刷品!我感觉到的不舒服,是因为墨色太平,变化较少,没有生气。
     我没有想到印刷技术会发展得如此神速,并迅速地被运用到书画造假“事业”上来。以前我也知道书画造假用木板水印加墨等方法,其他的印刷技术一般还比较容易看破。现在,没有想到现代的科学印刷技术造假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事情已经过去有些日子了,现在我看书画作品,已经多了一种习惯——就是看到一件自己认定是真迹的作品时,再仔细看一下这件作品是不是印刷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好多老专家要面对的新问题。因此,一个收藏家,必须进行不间断的学习,要“与时俱进。”


2011年4月24日寇建军于问古斋


作者:庄志深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