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艺术庸俗化

当艺术庸俗化
  中国画流传了几千年,终于在清末民初到了强弩之末,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即便备受后人推崇,也不过是流星滑过夜空时留下的最后一道光辉。
  在上个世纪里,中国画中的很大一部分最终走向了庸俗。首先,中国画在某些人的意识中被狭义的限定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区间内,即文人画范畴。这种误导的结果就是制造出一批所谓的“画家”。于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闭门造车地编些小山小水,用一种斗蛐蛐的闲情逸致去描摹些花花鸟鸟和虫虫把戏,从而制造出炕围画一样的下三烂之作,竟也堂而皇之地标榜为“艺术”。画一堆花花绿绿的牡丹就“欣欣向荣”,一下就把改革开放以来大好形势概括了、表现了。于是,今年国庆画牡丹,明年国庆还画牡丹——这艺术也太容易了吧?这种早已失去文人精神,空留文人画形式的东西已不再是高雅脱俗的画之上品,而是一具失去灵魂和生命僵尸。然而,可悲的是僵尸的尸毒遗祸后人,还有那么多艺术的蓓蕾跟着一帮“国画大师”学习画大公鸡。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并不是所有画国画的人都如此堕入庸俗,还是有一大批钟情于毛笔、宣纸的赤子百般尝试,不愿甘心接受李小山的那个可怕的结论。他们虽至今都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前途仍旧不明朗。
  当代艺术曾一度代表着先锋、前卫和叛逆并先后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画家和有意义的作品,但随着“四大金刚”等一批大腕儿不断制造出的市场神话,人们的热血在沸腾,野心或雄心被激发,“政治波普”、“玩世艺术”、“艳俗艺术”的复制品在市场上层出不穷,甚至到了批发的地步。我想起了叶圣陶的那篇《多收了三五斗》,无名的画家不得不压低价格出售,更多的是根本卖不出去。终于,在金融海啸中,大家的“货”成了洪水之后漂浮在水面上的菜叶、米粒和破箩筐,无数的灾民望着水中的心血心酸落泪。
  栗先生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敏锐的嗅到了商机,成功地打造了当代艺术的三大品牌,而今都已潇潇落幕,幸得先生已然收山,成了庄主,颐养天年。但教后人如何?
  当艺术走向庸俗化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一艺术的死亡,也意味着将有新的艺术来对它进行“革命”。那么,下一个艺术又会是什么?时代需要另一个栗宪庭式的人物来准确地把握这个脉搏。

作者:鞑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