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临摹我在书里是这样写的:
“我国古代的传统绘画教学最重视临摹,学习前人是入门的最佳手段和途径。我个人的经验也说明了临摹好画学习前人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用功多画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正确的训练方法之后再去用功才是有效的,方法如果不对的话,用功太多等于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非但不会进步,反而会养成难改的坏毛病。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我的教学核心没有别的法宝,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学大师。学大师就是取上法,就是走正路练真功。对大师的临摹,可以先对临,还有一种办法,叫“译临”,就是把线的素描临成明暗,或者把明暗的素描勾成线,这就像是一种翻译。巩固临摹的方法是默写,就是背着画大师的画,使你的收获彻底消化,让素描的最高标准溶于你的血液中,如此训练,会使学画者“取法乎上”,出手很高的人落笔就有大师气象。”
前年,西班牙普拉多《从提香到哥雅》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我决心临一幅我最崇拜的委大师。首先,不准拍照!临摹更不行,再有,美术馆里射灯以外一片昏暗,即便让临也根本临不了。
我想出的办法是这样的:
在美术馆后街,找最近的旅馆在房间里先对着色彩不准,细节缺失的画册画。画忘了再去美术馆看原作。回来默画,一天往返多次。路上美女绝不能看,怕冲淡那珍贵而短暂的记忆。这种特殊的默画办法坚持了一周,基本完成,也无法再画了。因为美术馆的射灯太暖,小旅馆的日光灯太冷,不知道原画的色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临的并不理想。
这次“临摹”收获是很大的,笔意色层的技法学到很多。因为是默画的,因此记住了所有原画上的细节,想忘都忘不了。更大的意义是,成为我画室里的标尺和参照,我不断被它打败,这样是最好的!免得我忘了天高地厚。
作者:于小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