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和欧洲文化价值观的交织碰撞

中国和欧洲文化价值观的交织碰撞

经历了历史性整合的新欧洲,在当代艺术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与走向繁荣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什么样的异质性和共同点?或许《欧洲态度》这个展览会以给我们以新的思维角度,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西方艺术家眼中的新欧洲,看到在欧盟状态下,欧洲国家文化价值观方面复杂变化与相互交织碰撞。事实上,无论是体制还是态度,欧洲都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实体,共同的资本主义愿想和市场动力使欧洲团结起来,然而,区域历史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对财政、社会困难的冷漠,又导致了欧洲开始发生新的分化。在为各个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以及探索多元性、对现代主义各种不同体验做出本地化回应的过程中,文化生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煽动和叙述者的角色,评判欧洲人的生活、工作的方式、以及周边环境及其影响。《欧洲态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政治文化背景,挑选了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分别出生于6070 甚至80年代艺术家的20余件装置、影像、摄影和雕塑作品,到上海进行国际巡回展,试图更好地让不同文化背景时的人们通过欧洲人的艺术思考与创作,了解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处境。欧洲的艺术家向来对文化意义上的历史、宗教、政治、神话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着近乎传统的敏感和迷恋。像德国艺术家因苟?赖的装置雕塑《Odysseus》的作品题材就来源于荷马史诗《奥德修斯》,正如他的一贯风格,他将作品充分分解后再重新构建。水的波纹、咆哮着的动物图腾以及人类的手臂、腿脚等装置雕塑用玄色蜡制成,再被混合拼接在一起,呈现出半具象半抽象的视觉效果。红色的直线、曲线勾勒出如人体经脉一般的纹理贯穿手臂和腿脚。因苟?赖的创作题材总离不开对生命的关注,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在神话中带给人们希望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有趣的是,这个《欧洲态度》和去年底在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的《软力量:亚洲态度》是去年在波兰国家美术馆展出的群展《亚欧交流》的2个部分,这两个不同态度的版块通过具有可比性的相似的艺术展现形式,呈现出了东西方迥异的题材关注、视点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并受到欧洲媒体的热情追捧,使得这个展览在当地反响热烈。蓬皮杜四十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藏品,尽管大部分艺术家都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其实欧洲的现代艺术史上早有先例,只是我们也是出于敬畏心理不敢怀疑,比如毕加索在四十年代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毕加索在二三十年代的作品确实很不错,有很天才的发挥,但四十年代之后确实在乱画,也是因为爆得大名后订单太多,穷于应付收藏家。四十年代前后的杰作和劣作两批作品,至今还在蓬皮杜中心的同一楼层展示,不信的人可去比对研究。美国二战后成名的艺术家像波洛克、劳森伯格等人,几乎每人都在蓬皮杜中心有一件作品,但大部分是这些人的劣质作品。不过还是得承认,这些艺术家在早年前卫探索时期的作品还是很有力度的佳作。如果不是这两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泡沫形成的“优秀艺术家的劣质作品”的现象,恐怕还是会对欧美当代艺术保持困惑,或“以不了解者先敬仰之”为上策,就像艺术爱好者对中国的艺术明星那样的茫然。蓬皮杜中心在二战之后也有好作品收藏,比如里希特和博伊斯的作品,但不得不承认,蓬皮杜的上好藏品主要是二三十年代的艺术,四十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藏品,尽管大部分艺术家都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蓬皮杜的艺术顾问也并不见得是真正有眼力的,但中国公众对蓬皮杜中心的迷信还为数不少。蓬皮杜的美国艺术部分看得出都是在这些美国艺术家出名之后补藏的,这些艺术家都没有工夫好好画画,或者是赶工出来的画,或者是还没画完就卖给别人了,或者干脆是找助手画了自己签个名就卖了,并不是这些艺术家真正认真画的作品。但是一般人心理上可能不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平时画的尽管不是代表作,但至少也是认真的水准不俗的作品,怎么也会生产劣质作品。但这确实是真的。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美术馆和民营艺术机构正在重演蓬皮杜的一幕,纷纷购进“优秀艺术家的劣质作品”。中国的艺术市场也正在重演早期购买毕加索和美国战后艺术的一幕,不论这个艺术家的杰作还是劣作,都以一个价格买进。现在欧美这样成熟的艺术市场已经分开同一优秀艺术家的杰作和劣作的价格了,比如毕加索的杰作市场价格还是很贵的,毕加索的劣作价格并不太高。但更让人困惑的是,蓬皮杜中心展示收藏的艺术家们毕竟还是由西方正统话语系统推出来的艺术家,都享有赫赫有名的国际地位,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格局里到底是什么地位呢?这是让许多没有跟随出国观展的人所困惑的。在过去十几年,但凡出国留洋的艺术家、或者在国外参加了一个什么双年展或大展,回来就造成自己在国外是如何受到重视云云的宣传。这些年随着艺术圈出国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赵本山似的“忽悠”就不攻自破。当代艺术这两年的人群构成,其实也早已不是八五新潮或者九十年代在边缘奋斗挣扎那批人了,可能还有一些骨干或成功者在局里,但新加入的人群占总人口的70%。目前当代艺术使人脑子转不过弯来从而困惑之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来一些三四流艺术家、行画家以及文学、地产、时尚界混的人士近来纷纷以当代艺术的名义胡搞,尽管他们也使用了装置、行为、摄影和“Video”形式。艺术圈已经不以装置、行为、摄影和Video划线判断前卫还是后卫了,但是圈外人包括媒体记者还刚开始对观念摄影、装置和Video报以敬仰之心,他们就困惑前卫艺术原来是这样的吗?比如弄一千个红衣主教唱国际歌。二是不少在八五新潮或者九十年代初确实有过杰出表现的优秀艺术家,这两年在受媒体追捧或市场追逐下,也在搞皇帝新衣似的作品,或者成批制作劣质绘画。这种优秀艺术家搞劣质作品的现象,一般善良和真诚热爱艺术的人短期内是很难将这个人以前的耀眼成绩跟当下的劣质作品在逻辑上串起来的,于是大家初步的反应还是先去敬畏这个事情,这也使得这些大腕更加有恃无恐的搞成批制作,一跃成为亿万富豪。其实欧洲的现代艺术史上早有先例,只是我们也是出于敬畏心理不敢怀疑,比如毕加索在四十年代前后的判若二人的表现。毕加索在二、三十年代的作品确实很不错,有很天才的发挥,但四十年代之后确实在乱画,也是因为爆得大名后订单太多,穷于应付收藏家。四十年代前后的杰作和劣作两批作品,至今还在蓬皮杜中心的同一楼层展示,不信的人可去比对研究。美国二战后成名的艺术家像波洛克、劳森伯格等人,几乎每人都在蓬皮杜中心有一件作品,但大部分是这些人的劣质作品。不过还是得承认,这些艺术家在早年前卫探索时期的作品还是很有力度的佳作。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0in;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font-kerning:1.0pt;}

作者:陈源初博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