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09-30 18:47
过去三四十年间,中国城市空间经历着不断的扩张和演化。上海的莘庄地区同样在空间、市政设施、商业业态、人口结构,以及日常社会生活层面持续地变化和发展着,从曾经上海县的县府所在地,莘庄逐渐发展为一个城市副中心的新角色,并呈现出一种“从上海到莘庄”的有趣意象。一方面,新莘庄人最初来自于上海城市高架道路建设所引发的市中心居民的外迁;另一方面,莘庄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和延伸,以及更庞大的轨道交通体系的日益成熟。
“彼此”展览开幕式
TODTOWN天荟可以说是莘庄地区三十多年持续变化发展的延续和飞跃。近日(2021年9月28日),于TODTOWN天荟便举办了一场关注城市变迁的沙龙《主动更新》主题讲座活动,从城市更新、文学与城市及影像与城市等多个角度出发,挖掘莘庄这一城市副中心的精彩故事。
“彼此”展览《主动更新》主题讲座活动现场
讲座上,城市规划设计师及上海Jane’s Walk发起人王璎珞和《城记播客》主理人王越洲回溯了“城市更新”的历史,并分享了多个上海 “城市更新”案例,包括虹旭小区生境花园、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愚园路街区等,涉及社区微更新、工业遗产更新、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优秀更新案例,探索城市空间中的变与不变;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硕士、香港注册建筑师陈子聪则分享了“TODTOWN天荟”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概念。
见闻&皮二,常在河边走,视频,尺寸可变,2021
这场沙龙实际上是位于TODTOWN天荟的X SPACE未来主题馆举办的展览“彼此/TRANSITION”的同期活动。展览邀请了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来自于其他诸多领域的文化工作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工作和研究项目出发,就城市变迁这一话题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创作。这些作品大多为本次展览所定制,反映着这些(新/旧)上海人在经历和见证这个城市三十多年的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并希望由此激发观众对于当代生活和社会更为深入的认知和思考。
席子,忒修斯之“城”,玻璃贴,2007-2018
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家btr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摄影和录像作品是他在莘庄地区漫步时所撷取的街头图像和文字。和很多人一样,之前的莘庄仅仅作为地铁一号线终点站存在于btr的想象中,通过对这些素材所进行的挪用和拼贴,btr展示了一个更真实、丰富、多层的莘庄:有很多植物的半郊野,不过分规整而生出一种新旧杂糅的生趣,有很多浪漫地名(青春、明星、友谊),也是飞机穿破夕阳的地方,有大路(虹莘路、七莘路)与邻居暗通款曲,也有河浜小泾安静而笃定地默默流。他将这一工作称之为 “一种‘瞎子摸象’式的‘坐井观天’,城市总是一头太巨大的象,一片太广阔的天,通过漫游,在一时一地的细节和不断累积的真实感触里,天象反而会自然显现。
btr,莘庄地坛,录像,2021
同样以视觉方式关注城市更新的作品还有来自席子的《忒修斯之城》。从2007年开始,席子便开始拍摄记录上海历史建筑和城市变迁等主题。《忒修斯之城》展现了上海变化中的城市景观,从里弄到洋房中的各种建筑细节和结构以及居民的生活,到更大的社区景观的变化,他的工作可以说是在第一时间记录着一个老上海的消逝过程。通过这次参展作品,他诘问到:如果最后,所有的房子乃至居民都不是原来的延续,那这座城市还是原来的城市吗?
殷漪,上海,声音装置,2021
声音艺术家殷漪则邀请观众在跑步机上去聆听城市的声音,这些声音包括展场户外实时的城市声音,以及他从十多年田野录音中挑选出的60条上海城市里的声音。观众站在跑步机上,戴上耳机,窗外实时声音会在作品开始的一分钟出现,后续都是已经录制好的声音。殷漪表示:“进入作品前,玻璃窗外的视觉空间是强度很高的,相伴的是玻璃窗这边的听觉感受;进入作品后实时声音犹如一个引子,听觉空间与视觉空间合一,但身体又不在这个合一空间内;当开始播放录制好的城市声音时,听觉、视觉和身体分别在三个空间内。”对于他来说,“城市的声音就是城市人生活的衍生物,甚至就是城市生活本身”,他希望和观众共同去体验那个“被聆听和录音塑造的城市”。
褚半农,东吴志(局部)
这次展览还包括“特邀研究项目”: 来源于著名地方史专家褚半农先生近期所编撰的村志《东吴志》。东吴曾经是莘庄地区的9大行政村之一,下辖褚家塘等14个自然村9个生产队,褚先生也正出生成长于此。与上海大多数郊县村镇的经历相似,自1980年代起东吴逐步进入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在2012年“撤村改制”,形成目前的形态。本次展览的内容主要包括东吴地区在各历史阶段的地图,1990年代前东吴村民的日常居住形态和环境、生活用品和农具、票证,以及谣谚等。这次展出的图像、文献和实物材料是褚先生在过去近40年修志工作中所积累的海量资料中微小的一部分,但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一普通的江南村庄曾经的社会和文化形态有一个初步了解,并由此也进一步理解更大的莘庄、闵行乃至整个上海和江南郊县地区在过去三四十年的变迁和发展。
张如怡,利器,单频录像,7分11秒,2013
中国城市空间的变化其实不仅是社会转型的某种外在表征,也已经渗透进并转化为城市居民在空间、生活、趣味、以及价值上的全新经验,并在艺术、建筑、设计、文学、电影等各个领域中获得了文化方面的再现。通过本次展览,策展人施瀚涛正是想呈现这一经验及其再现。展览既没有做简单的新旧对比或怀旧抒情,也非试图对理论展开图解,施瀚涛仅仅邀请一群本地文化艺术生态第一线的观察者、实践者、思考者和讲述者一起,从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中去探寻和讲述他们敏锐而丰富的感受,以跨媒介的手段来激发我们对于当代生活和社会更为深入的认知和思考。
厉致谦,彼此,空间装置,2021
策展人施瀚涛为展览取名为 “彼此”,既反映了上述经验中在此地和彼处的空间上的迁徙,也呼应了人们面对时代迅猛变迁时所发出的“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无论经历着怎样的时空变化,我们最终所要解决的永远是在这同一个城市和同一个时代中,如何去重新感受、理解、处理人和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处。
周渐佳,观察者I,II,空间装置,2021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