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笔墨对话回望

      没有一个国家对历史的重视可以与我们相比,没有一个国家对历史的记录、研究、反思比我们更为深刻。上至庙堂,官学为记;下至江湖,民学论谈。文人骚客,不知史不研史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君臣官吏,没有对历史的理解、领悟、汲取,而去讲从政为民则无法善功。


    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土地像我们一样依赖,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家乡如我们一样眷恋,因为我们知道土地是我们一切物质需供之基础,而家乡是一切文化生成之来源。离开家乡,我们或可开拓新域,拥有新土,却失去家乡原本的生活样貌与滋养。土地可以种出粮食种出文化,而粮食和文化是需择地而生的。

      当然,这便是成长的代价,发展之必然。回望历史,每个人都有曾经的祖籍,曾经的家乡,百年之内或能记起何地何处,再久,已需查阅家族宗谱或未可知。但这已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家乡祖籍可以因地迁而亡,我们的精气神却因文化而永在。文化之乡,脉延数千年不断,祖祖辈辈长沐其间,文化乡域不分南北不辨东西。

        纵观画史,千年一统,笔墨布陈,无有更张。反观现在,中国画的发展似乎走的有点急,有点远,但不太象文脉延伸的那种远。

        如果说传统文化还可以作为当代文化的故乡,我们是不是可以放慢脚步?回头读一读我们的文化故土,想一想土壤的属性,真的因为拓垦新地便能够忘了旧土吗?我想家乡建设不应如此,文化建设亦不该如是。

        这一次回望,身乡渐逝;这一次回望,心乡渐远。为了这份情结,我邀煜明道友历时数月,用中国画的笔墨,精心创作小品山水一百余件,从“身乡回忆”与“心乡追忆”两个视角,对话对现实的观察;以此让大家看到,我们这一代人对逝去的昨天和正在消逝中今天的部分视角;看到面对前人千百年沉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这一代的部分思考。

        煜明道友在他的画作里,记录了很多人在曾经的记忆中家乡的一样子;而我则与管峻老师以诗画一境的形式,来展现中国画在我记忆中的模样。我和煜明都是特别普通的人,只能从普通人的小视角观察大世界的大变化,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便是我们小视角小思考的外象符号,我们也借这次展览谱写了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属于个人的小历史。

      历史从来不只是记录与回忆,回望从来不只是回顾与念旧,他是修正与修补曾经经历中的偏激,校正与补充当下之不足,指导与规划未来之选择。这是我们民族尤其注重历史,并不断将历史映射当下、照见末来的现实意义的实际体现,也是本次展览在微声呼吁的努力中所期望存在的一点点意义。

落款:管峻,画作:廖松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2/1a3961f31ff91f937c94e9071f951ae9.jpg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