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秋山寒烟,行书、白文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所有衣食住行、所有劳动实践,都会依照这个美的天然趋向进行。于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发现美的闪光。在研究分析中如果将工艺与技能的广义艺术,与以美感欣赏为目的的狭义艺术或说典型艺术混同起来,就容易造成对艺术甚至美的迷惑。
艺术美体现在整个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精神之中,只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精神诉诸于欣赏与美感,而广义艺术中所有的美与艺术特征都附从于其它的工作生活实践用途。区别广义和狭义的艺术,有利于对艺术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用一个名词定义有着数千年发展变化的人类实践活动,必然有着概括模糊的边缘与发展变化的性质。了解事物的起源,对研究事物的本质无疑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帮助不能过度夸大上升到一成不变的程度。且不论,经过岁月的洗礼的历史事实已经斑驳不全,就是实践活动本身,经历久远的发展变化也早已面目全非。
.
.
.
隔着数千年将巫术指为艺术的起源,不如将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当做艺术的起源,巫术显然只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巫术难道不是从简单的工具、头饰、木偶、歌舞、崇拜等实践行为中发展而来的吗?
将艺术起源限定在所谓上层建筑的想法,或许与美学家艺术家们习惯将艺术放到一个高高在上位置的思维惯性有关。将起源问题简化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好比问先有原始儿童还是先有原始成人。预设限制的提问,必然会限制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艺术形式、内容、精神都有着各种的变化发展,与其猜测久远的过去,不如认真分析当下的艺术状态,信息来得更加全面真实可靠。
.
.
.
艺术作品的客观物质形式,感知到的表述内容,蕴含其中的意义精神,都是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具象或抽象的形式美,情节、意境的内容美,志趣、意义的精神美,都是艺术美的组成部分。
情节内容、志趣精神,比材质形式有着更多的变化,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和美感。艺术作品的内容精神,与广义艺术运用中的商业、政治内容理念,在一些作品中出现交叉模糊,是知识概念的有限性与现实实践的无限性的常态。与认知的分别、概括、指代特性相比,现实世界是连续、变化、无限可分的,不断地交错融合是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每个独立的艺术作品,其形式、内容、精神都有各自的偏重,形式上既受各自选用的材料局限,也受制于创作者的技术能力与偏好;内容与精神受创作者选择与思想变化的影响。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认知艺术,就不能纠结于其中的具体变化,要去关照现象背后的共性和特征。
.
.
.
镜子反射进人眼的景物,因为镜面的平整度不同也会有所改变,人眼的色彩视觉能力也会使感知到的景物有所改变,每个人最终感知到的景物与实际景物都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艺术欣赏时,不同人对艺术作品所采用形式的感知能力、对内容的认知深度、对作品意义精神的接受程度,也有着各自的不同,自然会造成每个欣赏者所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各个不同。这是人类认知的常态,并不只针对艺术。
世界上没有能够脱离躯体存在的思维活动,艺术作品蕴含的内容与精神,无论被欣赏者认知理解的差异有多大,都是以作品的形式为根本依据和锚定的。艺术家也必然要将自己想要展现、表达的内容精神与美感,融入并呈现于作品的形式之中。欣赏者通过对作品形式的认知感受,获得自己对形式、内容、精神及其美感的认知,与艺术家的创作时的初衷自然会有所差异。
艺术创作与欣赏,不是一个猜谜语的过程,艺术家的表现与表达,欣赏者的认知与感受,可以使各自独立的两件事情,各自获得自己的理解与美感享受就可以了。至于怀着学习、鉴赏、收藏的目的,来认识艺术作品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
.
.
.
《梦天》
唐·李贺
.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