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雪衣梳翎,行书、朱文印
.
哲学思辨的最大问题是容易走入概念的笼子里做困兽挣扎,正确地提问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许多提问一开始就走进了非此即彼的预设困境,让后面的思辨都是注定失败的徒劳。
出现于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从唯心主义的先验理论出发,结合十九世纪西方大量开始的对人的感觉测量,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测量、心理活动的试验测量试验成果,将对几何色彩的基础视觉心理试验反应,认为是更深层次完形格式塔的关键,决定着人的认知与审美。
人性总会对新发现或新事物的未来,抱有过高的期望与幻想,其后无论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还是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大多秉持西方学术研究一贯的专注一点的特征,将对一个侧面的发现扩大为整体的认知,不可避免地走入片面、偏激的境地。
.
.
.
抽象能够表达更多内容?这无疑是理科生的思路,从理论到理论,从思辨分析出来的思辨。完全无视了现实世界的丰富变化,哪怕看一眼办公桌案上的事物,也会产生犹豫的理论,却让很多智者绕不出来,可见哲学思辨的鬼魅。
抽象概念是对现实事物的指名,能够在思维中指代更多的事物,马当然比白马的范围更广,但这仅仅只是在思维活动中,它无法替代现实中任何一匹通体雪白的白马,更不能取代我们对现实中任何一匹马的感受喜爱。人们喜欢一个事物,显然不是因为喜欢这个事物的名词或者概念,而是喜欢具体的给人带来愉悦的真实感受的现实事物,与之相处的经历与情感体验。
看得见的东西还画它干什么的问题,在普通人看来很有抬杠与钻牛角尖的意思。但从唯心主义的哲学出发,既然一切事物与感受在人的心里在所谓潜意识里都已经有了现有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不去表现内在的所谓更“本质”、更“真实”的潜意识呢?十分得理所当然,又十分得自说自话,谁让人家本来就是唯心主义呢。
.
.
.
在美与丑的争论、悲剧与恐怖故事的纠结中,包含了丑与破坏的艺术作品是最让人困惑的地方。妄想对作品进行美与丑的纯粹界定分割?本身就一个文字与思维的童话游戏。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各种因素角度混同在一起的,并不会是概念与思维中的那样单纯的非此即彼。
美丑本身是相对而言的,正如黑白、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对比之下结果不同。一个现实中艺术作品,其形式、内容、精神参差混合为一体,形式有前后、作用、上下,内容有起承转合、主角配角路人甲,精神也有思想冲突、变化、升华。任何作品都会有所偏重与取舍,不同的材料形式也会有所差异,艺术创作也不能保证完美无瑕,不能因为作品在某一方面、某一点有缺陷不足,便上纲上线片面地绝对地看待。
丑的、悲剧的情景内容,或许是艺术手法中对比反衬精神的向上;美的、欢乐的形式,或许是低级趣味的表现。作为客观世界一部分的艺术作品,与这个客观世界一样,是以复杂混沌的方式存在的。用好坏来判断人,用美丑来判断艺术品,或者直接认为丑就是美,都是将复杂问题极端化、简单化,是认知与思维深度不足的表现。
.
.
.
现代商业社会对美与艺术的运用,资本市场对艺术品的利用,对艺术创作和美的认知产生极大的扭曲力,在艺术实践中出现更多以经济为目的的行为,这在人类历史中并不显得多么特别,只是因为资本市场更加发达而显得更加扭曲罢了。
摄影与科技手段的发展,让顶尖的摄影师与庸俗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未来产生怀疑和困惑,不太清楚其中细节的美学家与哲学家也参与进来,造就出所谓艺术消亡的杞人忧天幻想。艺术实践就是在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历史,只会帮助艺术的发展,落后的技术和材料被淘汰,并不代表艺术的消亡。
美与艺术不会因为材料与技术进步而消亡,也不会因为一些艺术家屈从资本炒作而堕落,即便其中很多人掌握话语权与权柄,在历史的潮流面前,横扫六合的秦皇汉武都已经灰飞烟灭。
.
.
.
.
《颍亭留别》
金·元好问
.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