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获奖艺术家合影
在当代艺术的蓬勃浪潮中,青年艺术家正逐渐成为推动艺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表达方式,为艺术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2025年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的落幕,不仅为这一艺术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让一位青年艺术家——艾格格,走进了大众视野。
艺术家艾格格演讲秀
“明天雕塑奖”自2013年创立以来,已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度的艺术类奖项之一,致力于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催生后备人才,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壮大繁荣。在今年激烈的竞争中,艾格格脱颖而出,斩获年度大奖。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现攻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的艾格格,作为青年艺术创作者,一直深度关注与挖掘东亚教育和集体创伤的话题。她以现成品装置、动态雕塑为主要实践形式,在作品中剖析教育异化,却又饱含童趣的感情色彩,在规训和自由之间建构起荒诞的对话。艾格格善于运用细腻、反转、留白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带有讽刺与批判意味的视觉形态,其作品也被众多学术机构收藏。
艺术家演讲秀暨颁奖典礼现场
此次获奖,是对艾格格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让我们对她的艺术世界充满好奇。在本次对话中,让我们一同走进艾格格的创作历程,探寻她如何用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在创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Q&A 对话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艾格格
Q:“明天雕塑”是当下青年雕塑界极具学术分量的展览,你在硕士就读期间就能摘得大奖、取得成功,你如何看待获得“明天雕塑大奖”这件事?
A:明天雕塑是我参加过的最专业、最具有挑战性的展览评奖活动。仅仅五天的时间就能将一个“做艺术的人”打磨抛光成艺术家。在今天还愿意给年轻的、不够成熟的艺术家机会的平台不多,明天雕塑是其中最学术的社会现场也是最职业的教学场域。其实获得了大奖并不能证明成功,收获了褒奖也不能算数。因为感觉范本中艺术家的成功逻辑和当网红也没什么差别,当一个“符号贩子”将个人视觉印成全球通货与做垂直的短视频更有流量没什么两样。所以我可能也不追求那种成功,我只想关注具体的人和事,看到本土人的生存状态,做一个对生命和时间有回响的艺术家。这也是明天雕塑给我的鼓励,最今天的就是最明天的。
Q:在展览中你展出了三件作品,布展方式也结合的十分紧密且都是与教育话题相关,请你分享一下你的作品,讲讲其中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独特的记忆?
作品:用力过猛
年份:2025
尺寸:600*200*200cm
材料:旧课、钢管、电机
说明:将课桌反转一百八十度,得到了一个秋千。
A:《用力过猛》这件作品的主体物是一个课桌,但是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课桌,而是一个上下反转180度的课桌,于是铁链拴住的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桌子,而自然的变成了一架向往自由的秋千。2022年的一个空闲时间我回到高中看望老师,那时候学校刚考试结束,桌子叠在一起,一个正的桌子上面又倒着放了一个,这个镜像的形态很有意思,我没这么观察过东西,倒着的课桌看起来就像一个秋千。这是这个作品最初产生的灵感。这个发现让我很感动,它很轻盈,像是在压抑中轻轻的抚摸着一个人这件作品是对我们真实生活中司空见惯事物或者思维方式的转换。无论是课桌还是秋千,或者是揪着每一位中国家庭神经的问题:孩子和教育。
“明天雕塑奖”年度大奖 艾格格《0001号工业砖》展览现场
“明天雕塑奖”年度大奖 艾格格《0001号砖》
年份:2024-2025
尺寸:80*80
材料:废弃卷子、墨水、生物胶
说明:把十五年求学生涯的试卷压缩成砖石。当两千八百九十四张试卷在六百顿工业级重压下凝结成砖块时,殊不知我的学生时代≈7.83kg。
2024年我读研期间回家过年,在仓库里清点学生时期的旧物,发现我意外的将从小学到高中的做过的卷子都保存的完好,总数零零散散清点下来总共三万多张。由于卷子的经常年堆压,有的已经粘连在一起就像一整块砖。《0001号砖》是用两千八百九十四张试卷经六百吨工业压缩机,压制成的砖块。正是因为这样的高强度压力,使得作品表面形成酷似大理石块的肌理,而它的强度也与一块常见的工业建材无异。砖体的表面刻写一组数字:"30365-2894-2024-0001"。首组是一个人在学生时期可能会做到的卷子总数;第二序列记录着本件作品中真实封存的试卷数目。想到了这一块沉甸甸的砖石凝聚了不知一个人多少年的心血,拼尽全力的成为了一块块工业建材,此时静默在这个作品中生长出了力量感。在明天雕塑的展览中,我用教室中常见的地砖铺满了30平方米的地面,将这样的一块砖嵌入了49块砖石之中,使其真实具备了使用功能。
作品:自在方圆
年份:2025
尺寸:80*80cm
材料:教室地砖、文字
说明:在理科的题目下方用诗歌、哲语、散文、台词等文学性语句作答。此时物理学家可能会疑惑,但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微笑?
作品《自在方圆》,是一种很荒诞的问答方式。我经常在编写的时候沉浸在文字与数字、感性与理性的博弈之中。我在理科的题目下方用文学性语句作答,比如诗歌,散文,哲语甚至台词……例如,一个物理题目问“小球的密度是多少?”我的回答是“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为什么呢?我把它想象成阿基米德和文学家的对话。物理学家兴奋的发现物体间密度的区别,试图和一位文学家分享自己精妙的公式。但是文学家可能会说:一个东西在来的时候可能浩浩荡荡如风雨,雄伟沉重,但在离开的时候却似沧海里的一粒沙,飘渺无痕。此时,阿基米德可能懵了,但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微笑?这个作品以一种驴唇不对马嘴口气带来了欧亨利般的快乐。让我经常想起小时候和同桌一起在上课时偷偷将公式改造成顺口溜,改编古诗的小趣味。如果这件作品能让你感到快乐那我就满足了,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在快乐之外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和感动,那我就赚了。这次展览,选择了其中的十道题,分别由十个不同的儿童书写在地面的砖片上。
明天雕塑的布展我试图将三件作品捏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作品间相互的对话。远看好像只有一件作品,但是近看却处处暗藏玄机。秋千的投影散落在压制的砖石上,轻盈的风吹过孩童的字迹,我认为这是可以打动他人的。
《自在方圆》(局部6) 80x80cm 教室地砖、文本 2024
Q:你作品的气质独特与大多数青年艺术家关注的视角和呈现的审美范式有所不同,你认为对比其他参加明天雕塑的艺术家你的优势在哪?
A:我很荣幸的获得了明天雕塑的年度大奖,但是我并不认为我比其他参展的艺术同仁要厉害。他们对材料、视觉和一种“当代性”的领悟也很敏锐。我只是在这一领域多走了一点点……非常感动的是现场焦兴涛院长对我说的一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艾格格就是‘希望颠倒乾坤的收集狂女孩’。她能够把三万张试卷保存到今天,我想她已经具备了一个杰出艺术家的基本素养。我们看看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做手稿展时,总是能拿出小学五年级、三年级甚至是幼儿园时期的作品。我一直对此感到非常的惊讶。她的作品里面有强烈的对于知识和规训的反抗,她的核心是艺术家自由意志的体现,非常打动人,也很有力量。”感动是因为这正是我试图做到的。
我希望艺术是大众的,观者能在作品中很自然的带入自己已有的视觉经验,然后在一种自信、松弛的状态下感受艺术家脑内的某种颠覆和震颤。就像这个小小的秋千,一个反转就可能为我们既定的生活带来世界颠倒后的爽快。
展览现场
Q:你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而“明天雕塑”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举办的雕塑界的展览,你为什么会选择参加雕塑方面的展览?你怎么看待展览中出现的有关雕塑边界的问题?
A:实验艺术专业是一个以方法论著称的学科,作品在形态上等同于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迷人之处就是在于它不断的挑战分类的惯性。所以其实在一开始我甚至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好像还存在一些区分。这件事让我想起来1917年杜尚的《泉》当时也是以雕塑的身份出现在展览中,那个时候开始雕塑就已经在一条有无数分叉口的路径上前进了。在传统的意义上雕塑这个词所代表的是一种“雕”和“塑”的技法,但在现在语境中雕塑和一个比较新型兴的词语“装置”成了双胞胎。在我的理解中装置作品是更加依赖现场的布展,而雕塑作品更倾向于从工作室转移到展馆。尽管“雕”“塑”这两个字在当下的很多场域不太恰如其分,但是“明天”又完美的将一种模糊暧昧的可能性囊括进来。我的创作中可能不太存在雕塑的技法,但好的作品是能与观众对话,而这远比媒介标签更重要。
《用力过猛》创作过程 2023年于工厂
Q:从本到硕士二年级,你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了6年,在央美的学习对你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否有什么帮助?
A:2019年我从长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我其实可以算是半个小镇做题家,虽然没有那么小镇也没那么做题家,但是“呆”和“木讷”是对当时的我十分准确的描述。央美的同学都是“问题青年”,一板一眼的人很少。有人把“霸道总裁文”的逻辑讲给院长听,还有租车一路开上雪山的亡命徒。央美的评价系统相对宽松,只要努力完成作业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我一度十分沾沾自喜。随着年级的增长,作业慢慢变成作品,我发现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对什么感兴趣。央美的帮助是让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是个问题。
临近毕业时我希望毕业的作品能将这种缺憾和丢失感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边思考一边动手的过程中我才真实的明白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也看到了一种长久寄宿在人们身上的麻木,而这种麻木的来源可能是一种磨损,我想大家都一样。
央美没有让那种持续18年的单向系统延续,没有让我认为的“对”一直成为“对”。评价系统的宽松实际是对人全面性的认可,而我也才知道这种宝贵的"怪诞"中藏着的是对某种"敏感"的渴望,从"问题青年"变成"历史问题青年"不是一个玩笑。生命中最可怕的其实是麻木,央美让我从麻木变得敏锐。
《0001号砖》 创作过程 2024 半成品于工作室
Q:在学校你研究的方向是“传统修养与媒介创新”你认为传统语言应该如何进行当代的转换?
A:其实大家对传统可能有所误解,真正的传统实际是一种“当代”。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美感实际也是那个时代的先锋。所以看待传统的艺术一定不要脱离时代和社会的语境,这样传统才会鲜活,我们也就具有了一种判断力,即便最近才出现的作品就算是是当下才做的但可能却是“最老传统的”,而300年前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却是道尽先锋。在这样的反复横跳中我们就慢慢的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如何作出有当代性的东西。不过东方人好像天然就是艺术家,这种不说清不道明的思维方式竟然与艺术的魅力不谋而合。我没研究过为什么东西有这样的差异,但是它好像就在这片土地上方的空气中,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用力过猛》(局部4)200x200x600cm 旧课桌、钢管、电机 2025
Q:你是否有很欣赏或者对你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的艺术家?
A:其实最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作品有一种很大和空洞的感觉,我害怕去做一些所谓“小情小调”的作品。被认为是顾影自怜、无病呻吟。但是2022年我看到了最打动我的作品,是我的导师章燕紫老师创作的《她的二十四章节》:被浴球裹住的水蜜桃、糖葫芦是裹满糖浆的昆虫、最后的时光是在一片黑里,蜷缩在光明火柴盒中的一支冬虫夏草,生命由此变成了一场轮回。每次看到都不自觉的泪湿眼眶。章燕紫老师的作品很少特别宏观,都是从个人的肉身经验出发,轻描淡写的让一种痛和释然散布到所有人身上。我也想做这样的作品。私人的话题、微小的关注并不羞耻,而是一个真正视角的开端。章燕紫老师的作品让我更加自信的回到我自己,好的作品与关注问题的大与小无关,而是在你表达的方式是否别致且有力量。
《0001号砖》(局部3) 80x80cm 卷子 、生物胶、墨水 2024-2025
Q:最后关于你的未来,你认为年轻艺术家参与这种评奖对他们有利的吗?你未来是否还要继续参加这样的展览?你如何规划你的艺术生涯?
A:关于评奖和展览我认为是有利的。青年艺术家缺少资金、缺少专业领域曝光度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好的展览和比赛能够快速的让艺术家进入创作和解决问题的状态,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我的亲身感受是好的想法常常产生于和他人的交流中,闭门造车在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尤其是自媒体如此普遍的情况下,在家里发点创作视频可能就能获得到一些很浅薄的曝光,很容易满足我们的低级需求。但是在艺术上,这样的满足会阻碍前进。实体的展览中与同龄的艺术家磨擦后所获得的真实感不仅对创作,对生活也有所受用。关于未来,我首先打算沉淀一下补足我存在的一些问题,完成学业,但我很清晰的一个目标是成为一个艺术家,不是自诩的那种,而是真正有能量、被生活所需要的创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好的艺术”、“好的艺术家”是什么都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求索答案并且践行也是一件充满快感的事。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艾格格(b.2001)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现攻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习工作于北京。艾格格作为青年艺术创作者深度关注与挖掘东亚教育和集体创伤的话题,实践以现成品装置、动态雕塑为主。其作品秉持对教育异化剖析的同时又饱含童趣的感情色彩,在规训和自由之间建构荒诞的对话。艺术家善于通过细腻、反转、留白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带有讽刺与批判意味的视觉形态。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南美术馆、没顶美术馆、沫美术馆、陶溪川美术馆等学术机构收藏。
教育经历
2019-2023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2023- 今 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传统修养与媒介创新方向
获奖经历
2023 毕业创作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最高学术奖2023届“千里之行”提名奖
2025 获得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年度大奖
参展经历
2022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向量场”
2023 参加2023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蔚然生长”
2023 参加2023年“种子计划--敕勒川草场艺术季”
2023 参加首创·朗园Station“北京Calling艺术节”
2023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与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生创作交流展“艺术之桥”
2023 参加没顶美术馆展览“集响体”
2024 参加湖南美术馆展览“㵘·漫·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
2024 参加陶溪川美术馆展览“新青年实验艺术双年展2024--来临中的共通体”
2024 参加安徽沫美术馆展览“理想与失落之声”
2024 参加沈阳红梅文创园破冰计划“破冰艺术计划2024年度展览--流动的图景”
2025 参加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二届“明天雕塑奖”
2025 参加北京时空集美术馆展览“日晷月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