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花鸟为什么长盛不衰 因为它是生活之美的写照
“石丰国画精品展”今日举行
9月3日~9月13日,位于青羊大道东坡路优品街的成都艺术超市,将举办一场十分悦目的展览———“石丰国画精品展”,将展出40余幅成都知名画家石丰的花鸟小品及传统山水。据悉这是艺术超市特地为中秋节特设的展览,以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和价位,方便大家将其作为比月饼更长存、更有意义的礼品。作为著名国画大家晏济元的弟子,石丰表示,自己的作品吸取了老师的长处和精髓,同时在笔触上更加精细、把稳,“这就是年轻的好处。”
重画《八十七神仙图卷》
今年48岁的石丰本名王平,字逸平、号石丰。他是地道的成都人,不过近期一直在北京荣宝斋画院进修,采访也是通过电话进行的。石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从小就习画,早早立下了当画家的志向。“我运气比较好,先后拜了好些名师,得到了他们非常大的帮助。”蜀中著名画家如吴一峰、赵蕴玉、岑学恭等,直到后来的晏济元,都曾是石丰的老师。
因此,从20多岁开始,石丰的作品就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白凤争艳》《芙蓉锦鲤春》《齐白石老人头像》《黄山揽胜图》等作品,被四川省文史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等单位收藏。不过,如今最令石丰感到骄傲的,还是他浓墨重彩地重新画了一遍有着传奇色彩的古代工笔人物名卷《八十七神仙图卷》。“这幅画是得到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的支持创作出来的。”
说起这幅《八十七神仙图卷》,稍微熟悉那段历史的,都知道这幅画是堪称牵系着徐悲鸿的性命的无价之宝。据后人考证,这幅画应是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石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八十七神仙图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
徐悲鸿最早是从一位外国藏家手中无意间发现了这幅画,他立刻买下,几乎是日夜不离地带在身边。不幸,抗战时有次遇空袭警报,徐悲鸿躲进防空洞,再出来回到住地时,发现这幅画已不翼而飞,令他悲痛欲绝。
没想到,两年后,徐悲鸿的学生在成都发现了这幅《八十七神仙图卷》,历经波折后,这幅千古名画终于回到了徐悲鸿手中。石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最初的动力,是想给这幅白描画卷加上颜色。“为了最近距离地研究原作,我找到了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并得到了她的支持和鼓励。”随后,石丰开始了长达10年的创作,直到2008才年完成。“我画了6米多长,每一笔画都是倾注心血。本来我考虑过这次画展时展出一下,但后来还是决定保持这次画展的小品性,这样的作品应该在比较大的个展上呈现。”
我们为什么爱花鸟
石丰与老师晏济元一样,山水花鸟皆擅长,但这次展览以花鸟为主。联想到“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中的不少优秀花鸟画家画作,不禁令人发问:为什么就这些“花花鸟鸟”的,却从古至今如此长盛不衰呢?
对于这个问题,石丰的回答是“老百姓喜欢,这个理由就足够了。花卉和禽鸟,是很贴近大众生活的东西。和文人山水代表着士大夫寄托理想、志向的愿望相比,这些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景物,花儿美丽,鸟儿可爱,代表着安居乐业和闲情逸致,代表着老百姓想要的美好生活,就这么简单。”
花鸟画最早从五代时期开始兴盛,黄荃的花鸟画据说是这个题材的巅峰代表。到了宋代,花鸟画进一步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从装饰作用上说,花鸟画的装饰性很强,和山水相比要‘通俗’一些,人们都喜欢在家里挂幅花鸟画,看着赏心悦目。”
石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以前画家多用熟宣纸画工笔花鸟,近代则用生宣较多,“花鸟从工细开始,渐渐融入了写意。画家们也开始将越来越多的花卉种类放进了画面里。“我的花鸟画创作素来主要来源于写生,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假。”石丰说,“平时我会多看看同行前辈们的画,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