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年初连续的雾霾天气给坚硬的北京城笼罩上了一层柔和轻缓的散光,朦胧中的城市一下变得亲切适意了起来,雾中的一切皆如幻如化。
春节前的这几天,代表院里看望了邹佩珠、郑文慧、廖静文等几位女士,送去了院里准备的盆栽鲜花,寒冬里雾中送花别有一番情致。黄永玉是唯一要拜访的先生,因为黄先生住在郊外的万荷堂,所以驱车雾访万荷堂成了一次旅行。浓浓的雾色使一切都若隐若现,难寻了踪迹,市区已经消失在身后很长时间了,像是在云层里寻找一块仙踪,待两个多小时以后,便找到了云海中的一片孤岛,却发现这里更像是一处老旧的道观,道观就是万荷堂。道观的正厅宽敞、舒适,满满的沙发中偎着一位老人,老人就是九十余岁的黄永玉。
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不断有红尘中人的相扰,为求一纸而掷千金。黄老说大家喜欢他画的荷花,可能是因为他长年观察后院万荷塘中的荷花而得花之神韵。对塘中的荷花我已谙熟,因为我也对荷有着特别的偏爱,曾在烈日下数日观察、写生于王莽的万亩荷塘,而合阳黄河湿地里斜风细雨中的荷花更让我爱恋不已。的确黄老画荷之法不拘成规,在他的画中看不到别人的影子,完全自成体系,画面用笔纵横,色彩沉艳,而我更多的从中看到了其个性力量和人格精神在画中的体现,是画中不为成法所累的洒脱、我自为我的坦荡自然,以及遇困而不为所累的豁达。
荷虽常物,但得荷之境者无几人。古人誉荷出淤泥而不染,意谓荷花独自高洁,不被逆境所迫,遇困惑而不折,临危而勇于面对,就是说此境把淤泥视为对立,把暂时的困难视为逆境,并鼓舞人发挥能动性从而战胜困难,此为荷境之一;再者有福祸相依之论,认为凡事好坏相依而互转,好坏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当下而做出的有限判断,在时间和空间的作用下,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因人的目光长远不一而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断。喻于荷花就是污洁、美丑相依的辩证法,此为荷境之二;荷境之三,事物本无好坏、美丑之分,一切相对于自然大道皆有理有用,此为荷境之最高界。可否以坦荡之心与平和之目光对待美艳的荷花和污浊的青泥,因为荷之美艳未尝不是污泥之功。此境为世之大理,然悟之者无几,欲得此境者,需有先天的禀赋,更需要有上天赐予的时日,时日即生命,无大寿者与此境无缘。黄先生以近一个世纪的时日,得到洞察世事的目光和认知,而这些认知一旦注入到作品中,就化作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成为艺术作品的核心。正因为此精神力量的渗透,艺术作品才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价值,而艺术对于社会和人心的功用才得以体现。
从画荷的艺术创作到人生阅历以及那个时代的艺术观,伴着黄先生的艺语,我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那段中国美术的记忆里。在那个大师云集的风云时代,那个艺术为改造心灵、拯救社会的时代,艺术成为促进社会前行的一种希望,我们的先生苦苦寻求,恰如玄奘,只为了一个精神上的指引,经过艺术和岁月的积淀,他们发现所要追求的精神力量已积累到自己的心里。李可染先生沉静浑雄的心中江山、黄胄的时代人物画卷、黄永玉先生对自然生命的艺术关照、以及徐悲鸿传奇的人生艺术经历,如巨大的艺术群峰寂静的屹立在身后。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两件东西,一是他们的作品,这是艺术实践的实物载体,像一束束美轮美奂的幻花,记录着他们生命的瞬间。而另一样则是其生命的真实意义,就是在他们作品的背后蕴藏着由生活和艺术阅历凝聚而成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启发着后辈去创作和生活,并真实而智慧的去对待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
乔宜男 2013年2月2日于北京
作者:乔宜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